這部電影的影帝太多了,以至于一定要锱铢必較其中的細微差别。

黃秋生的角色是最好的,但是吳鎮宇把70分的角色演到了90分,你甚至懷疑吳鎮宇是不是本色出演。

...

幾個混混聚集在一起,給有錢人做保镖。杜琪峰妙就妙在他并沒有想《英雄本色》那樣刻畫槍口下大人物的風雲故事,而是将情節聚焦在大人物身邊毫不起眼的保镖身上。一開始我甚至有些懷疑,這個電影真的能寫出來五個混混保镖的故事嗎?我膚淺的以為電影的劇情到結尾不過是大人物死了,或者揪出叛徒清掃社團。

意想不到的是,你有江湖義氣,但是你還是戒不了色。

阿鬼明白着江湖混的道理,所以才說,還是剪頭發适合我。阿來呢,大嫂的誘惑遠遠沒有人頭重要,更何況他是最先發現阿信的端倪的。下大雨的那天,車子抛錨,回來之後阿來一直盯着阿信的襯衫,他太懂了,因為大嫂勾引過他。(吳鎮宇這麼帥當然先勾引他啦!!!)

阿信出事之後電影的劇情才顯得個性,尤其是在配樂和鏡頭剪輯上能襯托出來。前面的布吉島商場槍戰隻能證明這五個人的實力和合作,但淩晨三點鐘的那場戲,電影捕捉人物的特寫,運用了近景特寫,加上機位不斷變化,營造出了一個氛圍緊張的局面,觀衆能夠切實感受到五個出生入死的兄弟即将出手互相殘殺的場面。

電影最後的結局是最耐人尋味的,初看以為是杜琪峰為觀衆提供了兩種開放性結局,但其實不然,阿肥手裡的那個空彈,既是告訴阿肥結果,也是跟觀衆交待更深一層的伏筆。

這最後一場戲中阿鬼和阿來拿着槍互指,阿來說你開槍我就開槍,最後阿來沒有開槍,并不是驚訝于大嫂的命說沒就沒了,而是他與阿鬼有另一份默契。

至于為什麼不能戳破這份默契,又要向阿信開槍呢?

大概就是杜琪峰中影片留給觀衆的伏筆,五個人中,有人戒不了色,有人牆頭草,有人按規矩辦事,有人單憑義氣,而有人出賣了他們。

首先排除阿鬼和阿來,他們的命已經和阿信連在一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阿鬼借阿肥的手機打電話給阿信,阿肥卻及時通知阿來,以及阿肥冒險去找文哥求情,可以看出阿肥不是卧底,他中江湖混迹多年,知道道上的規矩,但是五個人這段時間相處下來,他把這份情誼和默契已經看得很重,他做不出出賣兄弟的事情。

那就隻剩下Mike。

如果不是有人出賣了他們,他們也不至于在淩晨三點的時候表演一場沒有觀衆的戲,這場戲的觀衆,一個在場外,阿九,一個則在場内,Mike。

講了這麼多情節的處理,最後再講講這不騙子非常具有個人特色的鏡頭剪輯。1990-1999年,香港電影正輝煌,香港的導演在探索個人特色,有王家衛那樣色彩豔麗的夜晚,更有吳宇森那種電影暴力美學。這裡要特别提及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在那個時候,已經被很多電影沿用,槍聲占據耳膜,你都不知道一把槍什麼時候才能打完子彈,一個角色要挨幾槍才能吃上盒飯。直到現在我們依然愛看這種刺激的場面,但杜琪峰的不同,電影采用非常多的近景鏡頭來突出劇情緊張的氛圍,給觀衆壓迫感的還有鏡頭的大片留白,人物台詞不多,一個鏡頭又裝下五個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系。商場的那場槍戰以靜制動分明沒在走暴力美學的路子,卻豪不浪費一顆子彈的告訴觀衆,用鏡頭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