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張律導演講了一個簡單又複雜的故事。
重點談一下主角三人組
立春:大哥,地道北京人。年輕時就是泡妞高手,表達外露且張揚。人到中年,已經成家有女兒,說話仍然時不時讓人覺得很沖。生活裡雖然以自我為中心,也看得出挺顧家的。在片子前半段,立春的很多台詞讓我覺得很尴尬,因為他不懂得去在乎别人的感受,經常會說些帶刺的話。雖然這種習慣是他長久養成的,也沒有太大惡意,但還是讓我覺得不舒服。看完電影仔細一想,其實現實裡這樣的人不是才真實具備代表性嗎。阿川隻是他年輕戀愛中的一段,他很快就抛棄了她,在後面沒有見面的二十年也沒有想起她。但是在柳川和阿川重逢後又習慣性地撒謊說自己沒有忘記過她。立春從小就敏感,他也不理解,一直覺得自己的弟弟行為舉止奇怪。不過,片中有個台詞說的挺好,就是氛圍太悶了,需要他來搞點積極的。每個人活法不一樣,更何況立春這種為家庭着想忙碌奔波的男人可能在社會上是絕大多數,不需要有特别的褒貶立場。
立冬:弟弟。一出場就得了癌症晚期的男主。他一直想去找阿川,也一直在關注阿川。不然,他不會提前學日語。不過立冬太膽小了,這點在電影裡有很多細節。從小,他就不自信,隻會跟在張揚的哥哥後面做跟屁蟲。後來,他遇到了阿川。那時候,阿川是哥哥的女朋友。他為了保護阿川,改掉了自己的語言習慣。在哥哥抛棄阿川以後,也連續幾個晚上陪伴阿川等他哥。再後來,就是阿川的突然失蹤。他以為,是因為他摸了阿川的胸,她才被他的魯莽吓跑了。在柳川,立冬喜歡阿川她知道嗎?她當然知道。不過,一個女生不回應你的暗戀大概率是因為她不愛你。這點敏感的立冬也隐隐約約知道,很長時間他自卑于阿川狠狠愛過他哥,甚至,他誤會了阿川還愛着他哥。這點,内向敏感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曆,就是自己喜歡的人在現實裡往往喜歡的都是和自己性格截然不同的人。
最後談一下本片的靈魂女主阿川,阿川和兩兄弟不同,兩兄弟都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自己年少時的性格,但是阿川是成長了。20年前,在北京有過被霸淩經曆的阿川曾經十分痛苦,加上父親的長久外遇被曝光,一夜之間,她就這樣突然消失了。仔細想想,她在年輕時選擇立春特别好理解,越是沒有安全感的時期可能越想找那種看似強大的人依靠,至少,看起來,立春比立冬更能給她安全感。但是,實際上,立春是給她傷害更多的人,不論是霸淩還是抛棄,而立冬才是那個默默付出守候她的人。20年後,再出現在柳川。她變得獨立自由而遊離。她對兩個男性的情感都看在眼裡,看破卻不說破。不論兩位男性怎麼試圖将她扯回年少的記憶,她都是淡淡的遊離。電影還用了女高中生(民宿老闆的私生女)和居酒屋老闆娘做阿川的兩個鏡像。她去柳川唱歌生活本身就是出于自身的情感對世界的探索而做出的一種行為,當初被母親帶着離開北京是一種逃避,現在因為對柳川有興趣而主動前往,即使日常交流不會太多日語,也在柳川過得自然而惬意。一個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痛苦的記憶,最後,真正的成長大概就是阿川這樣,為了自己而自在地生活。很多年後,她孤身一人,不再愛人,卻對自己,他人和生活有了更多的包容。我很喜歡片尾阿川和居酒屋老闆娘的對話,一個訴說痛苦,一個在講成長,最後在相互理解中讓人看到女性的強大共情能力和包容性。還有阿川重回北京悼念立冬的死亡,好幾個鏡頭特寫讓我覺得阿川猶如聖女。
再補充幾點:阿川不愛立冬,但是她非常心疼立冬。年輕時候的她渴望依靠立春獲得安全感,卻被傷害。成長後的的阿川在精神層面上是共情立冬的,雖然不是愛,是一種包容的類似于親情的愛。所以最後她才會回來悼念立冬,才會在立冬的那間屋子蜷縮一樣去體驗他在時候的樣子。
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說得是阿川的痛苦,遺忘,包容和成長。說得是立冬的善良,膽小和敏感。當時間遠去,選擇用包容的态度對待一切。逢場作戲,一切了然于胸卻善良而自在地生活,沒有歇斯底裡,沒有逆襲,卻找到了一條隻屬于自己的和解成長之路。也祝每一個在生活中受到傷害的弱者,不論男女都能找到自己的和解成長之路。
挺感謝在大熒幕上看到這樣的華語電影,對我來說,這是一次非常特殊美好的觀影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