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撰文/法蘭西膠片
“就是覺得沒什麼真正地需要調動你的生命經驗去表達的東西,現在更多的是有感受,但是感受不值得去拍電影,充其量就是發個朋友圈就能排解。”
 在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的主角唐志軍的精神苦楚消逝在脫氧核糖核酸的宇宙圖景裡時,在電影滿譽下線同時上線流媒體不再晃暈你時,導演孔大山的職業精神困境,才剛剛開始。
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終于想明白了,隻是大家會不明白,唐志軍會不明白。
是的,孔大山做了一個清晰的絕非玩笑的決定——暫時不再當導演了。
 ...
...在處女作達成驚人贊譽的時刻,在看上去完美地呈現了青年導演作者表達與商業平衡的結果,一個無比令行業和創作者羨慕的開局,就這樣,選擇離開?
“我們在如此熱絡地交流電影,這個事本身到底是……我開始深刻地懷疑我們一直特别笃定的這個東西它的意義何在。”
大概是在2017年左右,即将經過北電導演系研究生的學業之旅,隻差一部長片作品就完美達成少年時代願景的時候,孔大山突然間産生了一個恐懼的意識——電影對于他來說,失去了作為信仰的光。
而從創作《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前前後後,種種現實遭遇和疲憊,更讓他确定,這束光,對于一個人的真實存在來看,它從來就不夠強大,至少對孔大山自己來說是這樣。
 即便你拍到了自己最想要的畫面,拍到了出乎意料的牛逼的影像,電影這件事,也沒有再展現從前令他熟悉的,那種武裝萬物的力量。
“那個(指拍到牛逼的畫面)在你整個創作過程中是滄海一粟,它就像一滴水融入了一片沙石堆。”我們都知道,對于廣大影迷來說,《宇宙探索編輯部》明明就是這束光,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個月裡,它真實地照亮了諸多即将對電影失去信念的人。
 ...
...他不打遊戲了,因為那會投入進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他更不寫詩了,這是和沐浴電影之光類似的可以抛棄的習慣。
他對通過平衡、角力而達到的一種現世下的最周全的自由感到氣餒。
 他最大的愚鈍就是他學不會适當的利用功利調解社交的餘地以及唯結果論的進階功能。
他怒相而柔心,他堅持的道理放在現實面前全是矛盾。他在不傷害别人也不辜負别人的情況下積極地遵循着所有基因排列出來的好逸惡勞。他因為從小隻是把文藝信仰當做畸形社交關系的盾牌,而導緻在成年時代面對吃喝拉撒後,看穿信仰本體的同時産生了一切皆是虛無的頓悟。他向往于有趣,但歸納進了普通。他回到了我們生下來就努力去忘記的最大的悲觀——活着好累,這是極端理性推導出來的絕望。
 ...
...01.疫情使我理性第一導演:我現在北京的朋友基本上差不多了,一輪都快過去了。孔大山:去年跟《流浪地球2》的時候,組裡也是好多人得流感,我也中招了,但那次我印象中我都一星期沒怎麼下床。第一導演:這麼嚴重?孔大山:對。第一導演:确定是流感,不是新冠?孔大山:肯定是流感,因為那個時候都有做核酸的,确定的話就全隔離了,當時組裡全輪了一遍。第一導演:老郭也中招了?孔大山:沒有,包括到現在,他身邊人全陽了,他家裡人,公司的人全都陽了,但是他就沒事。第一導演:我想也是,我知道他,他天生骨骼驚奇,太離譜了。孔大山:對,真的很離譜,關鍵是他還每天都在工作,每天都在跟各種人打交道見面,他公司也是在鬧市區,隻能說天賦異禀,真的是幹大事的人,身體上确實異于常人。你要是讓我去經曆郭帆導演要經曆的這些東西,我可能都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不說别的,連基本睡覺這個事,拍戲的時候,長達半年的時間裡面,他每天就睡兩三個小時,甚至還不到,每天白天工作到半夜收工之後,他還得再去機房盯剪輯,盯完剪輯可能天都亮了,回去洗個澡,躺個兩三個小時,就又出工了。正常人是做不到的,他真的是基因優勢,我隻能是這樣解釋,他就是超人。
 ...
... ...
... ...
... ...
... ...
... ...
... ...
...*本文首發微信公衆号第一導演(ID:diyidy),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