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西野》就是“西甯野生動物園”那一刻,我冒出來一大疑問——不曾料想——紀錄片一上來就直面并做了回答。西野是動物園,但不是大家刻闆印象中的動物園。西野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
21世紀過去了24年,網絡上時常可見動物園的負面新聞:人類“虐待”動物,動物“虐待”動物。觀衆抱着善心與歡喜而來,卻遭受一通虐心緻郁。一方面,動物園普遍有營收緊張,資金短缺,管理技術老化的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層面上,多數人對動物保護的意識都提高了,生活殷實,思想改善,早已過了要把珍稀瀕危動物全部關在動物園一看究竟的奇觀年頭。
《西野》一上來就做了解答:機構存在的任務,重心在救護與繁育。工作人員像120一般鎮日出動,救走那些意外闖入人類生活領地的野生動物。這些動物要麼斷了角,少了眼,傷了腿,要麼就是暫時,或者無法回歸野外生活。紀錄片呈現了積極救治和臨終關懷,有些命若懸絲,無法哺育後代,工作人員就充當了小牦牛索南的奶爸奶媽角色。這些故事,是西野人日常的工作。
技術層面上,《西野》利用聯想AI技術賦能,不僅增強了影片中對野生動物的視效表現與觀衆情感體驗。當黃太急們在籠中野性地開扯、抓擾。門一打開,風馳電掣奔向草原雪山,振翅飛往廣闊天地那一刻,鏡頭也信馬由缰,充滿了靈性、沖擊與能量。聯想集團與陸川成立影像實驗室:聯想猿創AI影像實驗室,令普通肉眼無法捕捉的視聽技術,成功在《西野》制作中,獲得充分應用,既提供不遜海外知名制作方的視聽體驗,還拓展了導演的藝術表達邊界,使觀衆在審美和思想上獲得更為豐富的體驗和啟發。在野生動物身上,它們身體裡,注滿了活在當下的欲望本能。我們作為人類觀衆,體内潛伏的自由因子,似乎就在那一刻,跟着激動不已——隻為追求絕對的速度,感受生命的歡欣。
透過《西野》,陸川也延續了他對自然與動物題材的探索之路與藝術表達。《可可西裡》中,人類選擇用槍去讀解野生動物,那是一把危險的雙刃劍。通過寫實的自然環境,震撼的故事情節,呈現了人類與高原野生動物,以及人類與人類之間,時刻上演的生存沖突,和諧共處之任重道遠。探讨青藏高原野生動物保護主題上,《我們誕生在中國》延續了陸川對中國特有物種和自然環境的關注,通過人類視角的旁白,從當下全球視野出發,探索了中國自然生态系統的獨特之處與多樣性。
放歸野外,是目的,也是歸宿。西野還運用了聯想AI守護站,基于AI for ALL的理念,真正做到了解、關心和行動的三進階,運用遠程智能手段和智慧管理系統,克服地理條件限制,實時全天候,對野生動物進行識别、觀測、管理。像AI技術,就運用到對雪豹的行為分析系統,不再隻是大衆熟知的紅外線攝影機。此外,野生物種個體數據庫的建立,大到天氣監測預警,小至被救治動物的電子病曆本,西野作為開放給公衆的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平台中,聯想的AI技術也必不可少。
紀錄片中,抛給西野人的“如果有來世,想要變成什麼動物”問題,引發了一些沉默,停頓與思索,引導觀衆對生命意義,還有人與自然關系,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電影實際上也在說,随着人的意識改變,文明認知的不斷提高,動物園裡的動物,最終都将回歸栖息地,重回大自然。聯想AI的技術加持,也是服務于動物本身,更好地監測保護,更有效的治療救助,更積極去放歸野外。有AI的技術,有人的熱情,敬畏自然,對野生動物平等視之,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之路,才能有可持續。西野人伸出的接力棒,才能安全和諧地,交給到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