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3星半)

一對夫妻坐在婚姻咨詢師面前,被要求列出對方的十個優點。三人臉上都帶着硬擠出來的尬笑。

喜劇電影《玫瑰》,就從這個場景拉開序幕。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演的丈夫西奧,憋了半天,說出來的第一條是“跟她住一起至少比狼強”。而奧利維亞·科爾曼演的妻子艾薇,幹脆直接列了滿滿一頁紙的“我讨厭他的地方”。咨詢師當場宣布:你們倆沒救了。

然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這對被宣判婚姻死刑的夫妻,走出診室,居然笑了。他們嘲笑咨詢師的無能,互相默契地打趣,在那一刻,你甚至會覺得——也許他們還有救。

不過電影很聰明,在讓你看到後一幕前,先把時間撥回了十年前。

西奧和艾薇在倫敦相遇。他是個理想主義的建築師,剛經曆了職業挫折。她是個渴望去美國創業的廚師。兩個人在餐廳廚房的冷藏室裡一見鐘情——對,就是那種直接跳過前戲的一見鐘情。

十年後,他們在加州定居,有了兩個孩子,一兒一女。表面上看,一切令人羨慕。

直到那場風暴來臨。

西奧設計的海軍曆史博物館,在暴風雨中被毀成廢墟。同一個夜晚,艾薇的新餐廳因為暴雨湧入大批避難的食客,其中包括一位著名美食評論家。一篇好評,讓艾薇的事業起飛。一場災難,讓西奧的事業墜落。

命運就是這麼諷刺。同一場風暴,毀掉一個人的夢想,成就另一個人的野心。

編劇托尼·麥克納馬拉說,他想拍的不是“兩個互相仇恨想要毀滅對方”的故事,而是“兩個拼命想要在一起,但就是沒有技能去維持”的故事。這個區别,很重要。

因為這意味着,電影裡的每一次傷害,都不是出于惡意。而是出于無能。

西奧失業後成了全職爸爸。他開始給孩子制定嚴格的飲食計劃,帶他們晨跑和健身。

艾薇呢?她的餐廳連鎖化,成了美食界的明星,被傳奇大廚崇拜,登上雜志封面。

表面上,這是個女性崛起的故事。

但電影沒有這麼簡單。

艾薇發現,她失去了孩子。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失去,而是原本跟她親熱的孩子,如今更依賴西奧了。她抱怨西奧偷走了她的孩子。西奧反諷她:你專注事業的時候,就該知道會有這個後果。

這個對話,真實到讓人不适。

因為它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多時候,一段婚姻的崩潰,往往不是因為一方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雙方都做對了自己想做的事。

電影最讓人窒息的,不是最後20分鐘的瘋狂大戰——夫妻倆從互相騷擾、脅迫到“下毒”引發過敏、腎上腺素搶救,再到開槍、扔刀子、大爆炸。

而是之前那些看似無害的細節。

艾薇在朋友聚會上,當着所有人的面,嘲諷西奧的工作成果。她用一種輕描淡寫的語氣,把他多年的努力說成笑話。

西奧呢?他用健康的名義,把兩個孩子變成了自己的盟友,把艾薇變成“那個隻知道工作的媽媽”。

他們去紐約試圖挽救婚姻,結果變成了一場各自買醉的表演。

他們去做婚姻咨詢,結果是互相揭傷疤,順帶嘲諷咨詢師。

作為最後的挽救嘗試,艾薇用連鎖餐廳的利潤,給西奧一個機會——建造他們的夢想之家。

三年後,房子完工了。

這房子,美得令人窒息。懸崖邊,俯瞰大海,玻璃幕牆,自然光線,建築與環境完美融合。

但這時候,孩子們已經13歲了,拿到邁阿密的體育獎學金,要離開家。

沒有孩子做緩沖,艾薇和西奧終于要真實地面對彼此。他們的矛盾徹底爆發。

這所完美的房子,完美隐喻了他們的婚姻——美麗,危險,已經無法居住。

也完美地成為了他們決戰的戰場。

說實話,電影作為商業片,其實有一些硬傷。

最大的問題是節奏。前面80多分鐘,它是一部認真的婚姻劇。第三幕突然變成了瘋狂的黑色喜劇。很多觀衆抱怨,那些夫妻互殘的場面,全部集中在最後20分鐘,而且預告片已經把它們都劇透了。

以至于你會覺得,這是兩部電影硬拼在一起。

一部是《婚姻故事》式的深刻剖析。一部是它翻拍的《玫瑰戰争》(1989版)式的荒誕鬧劇。

但是。

康伯巴奇和科爾曼的表演,挽救了一切。

你看他們的眼神戲。

有一場戲,西奧救了一隻擱淺的鲸魚,在拯救鲸魚的過程中,他突然頓悟了,意識到自己不再愛艾薇了。康伯巴奇那段獨白,演得太好了。你能看到一個男人,在救贖另一個生命的同時,放棄了自己的婚姻。

還有科爾曼。那種英式的尖酸刻薄,和脆弱無助,在她臉上無縫切換。你會恨艾薇,然後下一秒,你又會心疼她。

導演傑伊·羅奇說:“生活他媽的很艱難,這個世界是個可怕的地方,而幽默是——我們沒有幽默會怎樣?我們都會進精神病院,或者嗑藥什麼的。”

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要做成喜劇。

不是因為婚姻崩潰很好笑,而是因為,我們必須用笑聲來對抗那種絕望。

在笑聲之下,《玫瑰》想表達什麼?

有影評人說:隻有愛你的人才能如此精緻地傷害你。也有影迷說:愛情不會永恒,我們應該趁激情還在時盡情享受,别等它走進墳墓。

我讀到各種解讀中,最讓我覺得到位的一個是:

大多數的婚姻,本質是一個零和遊戲。

當兩個人都不願意讓步,兩個人都覺得自己才是受害者,兩個人都認為對方欠自己一個道歉——那這段關系,就已經死了。

隻是有些人,會繼續和屍體生活很多年。

不論你是否已婚,是否相信愛情,這電影都不妨一看。

因為它提醒我們。

提醒我們,婚姻不是童話的結局,而是一場需要技能、耐心、妥協的馬拉松。

提醒我們,那些“小事”——一句嘲諷,一次忽視,一個白眼——會累積成殺意。

提醒我們,“我愛你”和“我恨你”,有時候隻隔了一頓晚餐的距離。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說,希望看完這部電影的情侶,能轉過頭對彼此說“我們應該對彼此好一點。”

編劇麥克納馬拉補充:“(婚姻中)所有殘忍的時刻會累積,所有善良的時刻也會累積。

你最好确保善良的時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