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影片直指的社會困境顯而易見——養老,或老年人問題。《姥姥的外孫》顯示出一種情境:兩種繼承倫理之争:倫理繼承和責任制繼承。實際上是繼承權問題。古代中國沒有這個繼承問題,嫡長繼承。五四以來逐漸有了這個問題,因為這樣一種繼承制度不被認為是合法的了,雖然有的地區還很頑固,但至少是名義上作廢了。那麼誰來繼承,這就是個問題。

今天的中國,養老為什麼成問題,因為又回到了嫡長子繼承,我們都是獨生子女了,自然而然就是嫡長繼承,不用分配,就沒有遺産中的分配正義,沒有遺産中的分配正義,就沒有子女間的孝心競争,沒有子女之間的孝心競争,就沒有了對于老人的責無旁貸,沒有對于老人的責無旁貸,就沒有社會普遍的老有所養,沒有社會的老有所養,我們就被迫要維持向上讓渡的福利國家,那我們就客觀上處在倫理與經濟雙重意義上的逆差狀态。

養老和孝道的當代形式某種意義上很簡單,這就是自由市場的邏輯,自由競争才有分配正義、分配正義才有共同繁榮——我在這兒當然不是以羅斯巴德那樣的立場說話。也不是要一屁股坐到市場主義者的位置上,貶斥家庭倫理。不過,你要問我這種分配性的家庭責任關系好不好?——好,二十一世紀了,某些新儒家的理想很飽滿,但不現實。要想在這個年代恢複一種情感性的、意識形态性的、不添加任何現代經濟邏輯純粹倫理性的孝道,搞長幼有别、親親尊尊的倫理系統,非得恢複整套儒家宇宙論秩序不可。古典繼承制,是有宇宙論基礎的,見費爾默寫的《父權論》,近代也有庫朗熱的《古代城邦》、長子主持祭祀、享有一切權力,由此才有了公民與外邦人的劃分。這不是說倡導孝老愛親就能恢複的,這是一整套宰制性的大他者,是宇宙論,cosmos,是你不孝就要斃了你的,那麼你不孝就要斃了你,你反對你的丈夫,你反對你的領導,也要斃了你。讓我們三叩九拜、三從四德、讓婦女纏足讓男人留辮子嗎?

回到影片,片子高明的地方在于揭示東亞社會這種夾雜在兩種繼承倫理之間的困境。繼承權給了舅舅,說明繼承問題在某種條件下也并非“給予應得的”,而是依據一種倫理關系為基礎的政治理性,說得時髦一點,一種“作為公平的正義”,放到具體層面說,就是不管照顧多寡,子女裡面誰混得最差就讓誰繼承。這種狀況并不少見,顯而易見,這裡有一種階級視角,前一代的家産其實就是一筆基金,是一種子一代間再分配的公産。倫理分配在片子中是發揮主要作用的情節。

還有一點,最後還是把錢給了孫子,這是詩意正義,影片最後還是給了,這才真正是繼承倫理的深刻性:我知道我照顧你是為了你的遺産,你也知道我知道我照顧你是為了你的遺産,但是你不因為這個罵我,我也不因為這個疏忽你。這是默會的(包括胡老師剛才講得跟女兒提要求這個問題)你我可以這麼做,但是絕不能說出來,說出來不是我們的處事習慣。那麼是什麼一種力量、一種積澱,讓我們看破不說破、讓我們默認這套規則,這是整個東亞文化需要深究的。

按勞分配是典型的資産階級法權是吧,東亞、中國的問題在于我們夾在古今之間、一方面,我們不像某些近東國家那樣極端,但是我們對于親情倫理又做不到像現代西方那樣決絕,夾在中間,不上不下,這就難受。但是西方也不是沒問題,他們的現代觀念也是從聖經中挖出來的。也是中近東血統的。

補遺:

1、提一嘴片名,絕對是有北方文化中心主義的霸權色彩的。

2、繼承人電影最好的還是岡本喜八的那一部。

3、泰國電影的政治科學傾向,把不能職業化(工作化)的事情工作化,并從中指出現代性的荒謬之處。但是除了這部電影和《天才搶手》之外,我沒法舉出第三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