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人類情感題材的電影後,就越發覺得人與人的相處與連接實在是太難了,那些溫馨安甯背後都有一些無法言說的兵荒馬亂,還有着特意隐藏的小秘密

在這些小秘密裡,偷偷寫好離婚申請書然後夾在書裡,可能是最讓人焦慮的一個,再怎麼大大咧咧也會開始相互猜忌,而最健康的解決辦法是坦誠溝通

但人心像一個彎彎繞繞的迷宮,直接的坦誠溝通反而是件難事,有些地方就是需要兜兜轉轉才會抵達

"我們結婚吧,我想一直喝你做的味噌湯",聽起來很老土的求婚言辭,到了最後反而成了最可靠的錨點,"如果問我死前想吃什麼,果然還是想喝你做的味噌湯"

其實味噌湯有什麼特别的呢,高湯是料包沖泡的,每天沖出來的濃度還不一樣,味道不夠穩定,如果真的要給婚姻找個隐喻,也許味噌湯是個很恰當的選擇,不,不隻是婚姻,還有本片鏡頭也對準的父母與子女,長輩與晚輩,老師與學生,甚至是親近的友人,而對準的地方最終都是和解與溫馨

在信奉人性複雜的時代,這樣的溫情故事并不吃香,它太簡單,不夠複雜,甚至缺乏深度,往往也很難說得上現實

可現實就是這樣的不是嗎,"沒有不滿,但有不安",我們渴望被需要,被偏愛,被堅定選擇,到了50歲時會經常閃着腰,依然難以喜歡自己,對于很多問題也沒有答案,然後在起起伏伏中會和一些人或者一個人走過一段又一段的彎路

叙事方式很聰明,在情感濃度要到肉麻的程度時,會突然冒出一些突如其來的小事故,讓人忍俊不禁,而平井真美子為本片創作的曲子,零零散散的小調,也讓感情的轉折變得細膩而輕盈,很多地方讓我想起《今天也是招人嫌的便當》

人與人的相處和連接就是這樣難的,不必去計較輕與重對與錯,做正确的事是好的,但做溫柔的事更重要

就像是巴克曼在《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寫的那種"歸屬感",它不保證絕對安全和情緒穩定,但足以讓人安心:

"愛上一個人就像搬進一座房子,一開始你會愛上新的一切,陶醉于擁有它的每一個清晨,就好像害怕會有人突然沖進房門指出這是個錯誤,你根本不該住得那麼好。但經年累月房子的外牆開始陳舊,木闆七翹八裂,你會因為它本該完美的不完美而漸漸不再那麼愛它。然後你漸漸谙熟所有的破綻和瑕疵。天冷的時候,如何避免鑰匙卡在鎖孔裡;哪塊地闆踩上去的時候容易彎曲;怎麼打開一扇櫥門又恰好可以不讓它嘎吱作響。這些都是賦予你歸屬感的小秘密"

說起來,片子最後居然是話劇謝幕舞般的結尾,還有着百老彙音樂劇般明亮的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