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大江大河。那份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

從2018到2024,6年的時光,我看過了宋運輝出身草根憑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東海副廠長的位置;還有雷東寶帶着小雷家大搞改革,最後因為行賄遭遇牢獄之災;以及楊巡憑借自己經商的頭腦站在風口上。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終于在此刻走到了它的最終章。

...

最終章從第一集開始就彰顯了三部曲之間的共通性和一脈相承感,所有的故事繼續接着第二部的結尾往下走,這讓點開第一集的我頓時就有一種:故事中的這些人、這些事也許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們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也在默默的生活着的感覺。孔笙導演的回歸,和原班人馬的集結,也讓我對品質的擔心煙消雲散,一如既往的質樸踏實的生活流質感,煙火氣十足的角色和時代感在各處細節中的彰顯,依舊穩穩的讓人很安心????

...

為什麼我會對這部曆時六年的系列劇,如此鐘情?它的魅力究竟在哪?

我的理由離不開兩個詞:“時代”與“人”。時代劇千千萬,但大江大河真的很不一樣。我見過很多在時代的裹挾之下作出選擇的“人”的故事,但隻有大江大河說出了時代裹挾人的人同時,這些人也在推動着時代的車輪的這個道理,在宏觀的“大江大河”之下,它拍出了那些水滴們是怎麼彙聚在一塊,最後成為江河的微觀過程。

而這一特點,大江大河繼續把它延續到了第三部裡。

...

這一部裡,時間背景來到了90年代末,這是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個時期,所以我看到了,主角三個人也分别做出了各自事業中的改變:宋運輝積極帶領傳統農藥廠進行技術改革、雷東寶繼續小雷家産業集群的行為、以及後續梁思申和楊巡合作,引進外資企業的變革。這些工業改革和制度更叠,放在現在來看這些已經是塵埃落定的事情,是時代浪潮褪去之後已然留下的痕迹而已。但一旦用當下的視角去看,就會發現每一個時代的轉折都包括個人的人生的巨變,正因為沒有人能預知未來會怎麼樣,所以每一次的改革都是人和時代互相推動的結果。

...

并且劇中所述改革皆為時代現實

劇中所展示的時代浪潮皆有迹可循,1993年被稱為中國世道的轉折之年和改革的關鍵年,提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政策到相關機構改革全面服務于市場經濟,并對現有産業布局及結構做出了調整。

十四屆三中全會中提出對國企改革抓大放小,打造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也就是馬保平和路司長對話中談到的産業鍊條整合合并,以集團模式較少内耗、優勢互補)并提出産權改革:“産權清晰、權責明确、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給予更多的自主權和靈活性。

對中小企業采取多種形式放開搞活,進一步放寬政策...結合後面資料中的曆史事件更加能懂得當時的時代環境。

...

...

當結合曆史再去重新看故事,及人物所做的努力,更加懂得劇集的深刻表現。

用故事的背景去呼應那個時代,用時代的進程去影響人物,再用人物的選擇去完成整個故事,閉環就此完成。

...

大江大河從不會使用單線的形式去展現故事,而是始終利用故事、人物、時代,三線的互相作用,向我展現整個系列的魅力所在:小人物和大時代是如何彼此依靠的。所以宋運輝和雷東寶、楊巡梁思申,這些人跟随着時代一起前進的過程拍的才能這樣的細膩真實。

在劇中,我看到了時代的印記,也目睹了在這場巨大的變革中,那些在所難免的陣痛,無可避免的彎路,以及複雜的矛盾和沖突。

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并非一蹴而就,小人物的奮鬥與血淚,就像涓涓細流,彙入了時代的大江大河。正是無數個宋運輝、雷東寶和楊巡,他們的磨難、煎熬、不知疲倦的奮鬥,促成了這個國家的巨變。

時代政策的改變從來不隻是國家的決定,而是兼具國家視野和無數普通大衆來推動的;而身處在這個時代中的他們,我們也同時被時代深深影響着。“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我想這是大江大河所有三部曲的核心思想,也是這部劇留給觀衆的一個思考。

再見大江大河,宋運輝他們的故事現在還未完待續,我們這代時代的浪潮也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