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流逝,玫瑰會凋謝嗎?
從個人觀影體驗來說,我對這部片子的期待和判斷多次發生變化:在真正開始看之前,我以為這是一部有知識分子趣味的女詩人生活描繪;看了前半小時後,我以為這又是一部普通的對邊緣人群體的無差别關注和憐愛;直到全片看完,我才發現這部片子試圖為我們提供的是一種“與衆不同的”與社會脫軌的人的自我救贖與解脫之路,這條完全自我的道路就是“詩”的道路,表現在詩對語言的超越之中。
本片的核心設計揭示了語言和詩之間的對比與此消彼長。一方面,主人公外婆正在遭受阿茲海默症帶來的、對語言詞彙的遺忘;另一方面,外婆極力尋求的是對詩的掌握,并在影片結尾成功留下了她的最後之詩。這種對比發揮了一種象征作用:語言,代表了一整套共同體規範,我們有對口音、筆畫、用詞、造句,甚至是得體表達的,一整套嚴苛的規範;而詩,導演借詩歌教師之口表達的理解是自由的、解放的,同時又必然是個人的。從詩對語言的超越來看,導演颠倒了常識中的順序,即詩總是後于語言甚至是被語言所困的。導演對外婆所代表的脫軌之人的關懷也隐藏在這種颠倒之中。
對于這樣一個相當高概念的命題,李滄東選擇了最現實,也是最豐富的的呈現方式。外婆不僅是一個因為突然遭受阿茲海默症才與社會脫軌的人,在遺忘語言之前,她已然是一個極其孤獨又無助的個體。一方面,導演使用了大量的隻有外婆一個人的畫面來把她放入自然世界中;另一方面,除了外婆之外的每個出場人物都有他的社會位置和交際圈,性侵犯家長們構成了一個男性群體,學生犯們本身是一個學生團體,詩歌交流會有自己的明星詩人和明星參與者,甚至傳授詩歌的課堂最後也産生了新的友誼,隻有外婆是絕對孤獨的。
導演對這一點的呈現方式讓我非常印象深刻。首先,他的視角顯然在目标上應該是固定的,他不是要呈現“每個人本質上都是孤獨的”這樣一個命題。所以他的鏡頭是以外婆為“目标”的。與之相對的讓我想到了《陽光普照》,《陽光普照》中的鏡頭是“流動的”,其中對話場景的表達是主要對話者的臉部特寫加上另一個對話者歇斯底裡的吵叫,以此來表現他人話語對主體的入侵;而另一方面,他的視角又并不局限在外婆身上。他沒有全程隻站在外婆的視角中觀察世界。有兩處非常一緻的鏡頭設計可以說明這一點。
首先是外婆第一次與其他性侵犯家長見面的場景。這裡的視點在外婆離開包間後并沒有馬上跟随外婆走到戶外,而是在屋内停留了一段時間,并加入了其它中年男人對外婆的共同評價。

第二次是在外婆與外孫的最後一餐前,她去電玩廳找外孫。鏡頭首先是跟随外婆在電玩廳的玻璃櫥窗外觀察,然後一個反打立刻切到了電玩廳裡,外婆成為了高中生電玩廳的闖入者。


除了這些呈現手段與表達方式的亮點外,作為一部至少試圖關注現實的電影,李滄東做到對現實豐富性的最大程度保留。一方面是關注點的面面俱到,除了表面上的阿茲海默、單親家庭、和少年教育;還有當下火熱的老年關懷和性别議題。雖然我并不認為這種很容易就流于政治正确的面面俱到總是好事,但它或許更符合評審團的口味。另一方面是,正如一條短評指出的,與大部分韓國電影不同的恰到好處與戛然而止。比如落魄警官和無助外婆戶外對話這場戲,它甚至可以成為一部底層小人物聯手反抗強權的熱血電影的開場;不極端一些,導演也大可以告訴我們他們後來說了什麼。但是李滄東就隻是停在了這裡,甚至沒有告訴我們他們說了些什麼。而這場戲的克制甚至直接影響影片結局的開放性,或許我們很難開出外婆最後的用意。

最後我們或許應該認真思考一下詩真的能超越語言從而帶來個人的拯救嗎?這個問題的前半段,即詩是不是真的能超越語言,并不是這部電影試圖解答的問題,它反而是一個更形而上的問題;而它與電影真正落腳點的糾纏,還是多多少少揭示了本片自我主義視角和某種知識趣味的局限。
從整體劇情來看,我甚至懷疑導演是不是已經意識到了詩的無力,以及其背後的一整套原則性知識對于現實的無力。毫無疑問,不管最後外婆與性侵受害者的重合多麼有力的證明了詩的力量,真正彌補了性侵之罪的是外婆靠出賣肉體換來的那500萬韓币,而這種彌補是多麼微薄甚至可笑。這種處理是我最不滿的地方,因為它很容易縱容一種對肉身的鄙視和純潔心靈的精神勝利法。或許我必須指出,導演在外婆對外孫最後的教導中提到了對身體潔淨的要求,但是我們不應忽視外婆接下來的話,她還是把身體潔淨看成心靈潔淨的必要條件。

這種不滿延續下來,就是對導演的自我主義視角的不滿。還是對比《陽光普照》,《陽光普照》中的“陽光”意象和本片中的“詩”意象雖然表面上對立,但實際上都是一種自我主義視角。陽光,代表着對個人局限性的超越與彌合;而詩,則代表了絕對自由的個人感受和表達。這是二者表面上的對立。但放在兩部影片的現實叙事中,兩個意象都毫無疑問代表着大和解。在《詩》這裡,導演已經呈現了足夠多的現實痛苦,這種痛苦甚至不斷被他有意的現實留白所強化,我們不難想象性侵受害者以及她母親遭受的折磨。即使從劇情來看,外孫被警察帶走或許已經明示了合謀的潰敗,但是導演真正留給我們的救贖之路是對自我的完滿上升與對世界的極端排斥。影片最後小女孩的笑和結尾那一川表面上包容實際上在抹殺一切的江水在我看來無疑是最大的諷刺。


總結來說,這部片子的高概念立意無疑是它的成功之處,但在我看來也是它最大的失敗。抛開這些高概念,這部片子作為一部隻是呈現現實之苦的片子是相當成熟的,導演的現實留白非常精彩;但恰恰是這些高概念,讓他從呈現“上升”到了解決,從苦難是什麼樣,上升到了苦難來自何處和苦難如何終結。可是導演指出的那條救贖之路并不正确,甚至有些傲慢。或許很多時候恰恰是那些喪失了所謂真實與生動的自然靈性的人工制品才能真正送去解脫,即使這既不美麗,也無理想,更有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