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電影,收音的底噪聽着還蠻舒服。
冷意跟電影裡的寒冬一樣滲的各個角落都是。(當然隻是針對那個時候的日本的狀況而言)
好幾大段把畫面交給固定的矩形空間和人物的肢體、面部表情的鏡頭,做的特别好。 |・ω・`) 沒有多餘的言語 —— 人物對話基本上會集中在幾段阿鐘跟鄰居會面的場合以推進劇情、告知人物情感轉折 —— 所以觀影時靜靜地跟着時間流動就行。很喜歡阿胤和小男孩(幸平)在海邊“一追一趕”的鏡頭以及阿胤尋找小男孩的鏡頭。
第一段是,鏡頭在拉進、拉遠,一開始阿鐘先離開沙灘,鏡頭給到阿胤的竊喜的表情和畫出的路線的特寫,之後是,鏡頭走遠,畫面裡留下兩個動點互動,牽扯出的重合、有距離、又重合的線條。因為能猜到小男孩絕對會跟上來,所以整體氛圍很輕松。
第二段是,鏡頭在包容人與環境,多方位的包容。這個全方位的包容性在前面的一段聚會劇情上就有所體現,除了增強對“群體”參與感的重視,也不至于讓觀衆“無聊”地聽完一首歌(歌詞好像也跟戰争有點聯系......)。熟悉的,在前段電影就出現過的街頭,釣魚的NPC(真就幾乎沒有互動屬性的那種NPC),路人與背景都是靜态,除了鏡頭的切換,鏡頭也是固定,就剩阿胤一人在黑白灰裡尋尋覓覓。然後鏡頭的切換帶來一些額外的動态,寂靜的景,微亮的燈。
Kikuko說的那句話的大意:人像小狗一樣,隻是人沒有尾巴。如果有喜歡的話,人也會“搖尾巴”。這個“比喻”有點可愛。人帶上面具太容易了,封存的好的話自己都能騙過去。
從開篇起,就話極少、安靜不語,對路人的揣測沉默,直至被收留之後才敢因為批評哭泣,被誤會後得到理解才哭,并一邊哭一邊吃柿餅的孩子,真不讨嫌。影片末的孩子們的狀态是讓人心生顧慮的。(一度懷疑如果劇情再往後拉長一點會不會是個暗黑故事。)

↑ 歡迎補充 + 更正 (´-ω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