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是灾难的蔑视,是自由灵魂的聚集之所,是亲历者的仰视汇集之处,是非亲历者的俯视之极。
地底,是亡者的归所,是死亡的拉拽,是亡魂的仰视,是非亲历者的叹息。
平地,是生者的挣扎,是生者的纠缠与扶持。

影片一开始,从天空往地面直至地底挪移的镜头的轨道,以及伊萨泰驾着马车,由远及近的动线,很自然而然地构成了空间内的坐标轴,将这片领域划分为八个象限。近在身边的村庄,远方的未知;天空的日,天空的夜;地表的生,地底的死亡;房屋的里,房屋的外。飞鸟自天空而来,飞行于贴近地面之处时,其精神就已经被这疾苦而苍凉的大地所吸引。白日是行进时刻,夜晚是求生时刻。饥肠辘辘之人的向阳面和阴暗面也被划分的彻彻底底。

缓缓荡出而又有力的背景音乐在开头处,是神来一笔。本部影片配乐给出的情感基本上都很直观。而弹簧般的声音则是一种弹醒角色的警告。

死神来当引路人。

导演对画面光影的掌控能力很强悍...... 像是熟练地运用了各类教科书版的运镜和画面切换(除了偶尔由暗处画面切换到一个有着明晃晃白日的画面会瞬间刺得人眼疼)。白日之下的村庄、伊萨泰为保护弟弟而击打意图伤害弟弟的女子时村民们的凝视、伊萨泰三人围坐于篝火旁吃面包、伊萨泰二人同Pete赶路的画面、伊萨泰同弟弟在树上休息的画面等等,苍白而美丽得不真实。尤其是其中一段,从Pete拥抱太阳、切换到赶路三人于洞穴中休息,再切换到阿利姆的侧脸,这一套运镜及画面的衔接,非常娴熟。

惊悚元素的应用也非常地娴熟。少许的jump scare,以及在伊萨泰和弟弟、Pete的“猎人”、“猎物”这一对抗关系中,于“猎物”无意识的空档期内突然切换“猎人”姿态的画面转折(“一、二、三,木头人”这个游戏在伊萨泰的旅途中被玩的很好) 。

展现幻想最好的手法之一大概就是让其成为现实。饥饿尚浮在道德和理智的叶片上。从阿利姆接近死亡的那一夜之后,伊萨泰剩下的旅途的一切都是跟心智斗争的瞬间。

电影进入中后期便略显“拖延”。大概是由于反复展现的苍白山丘以及,伊萨泰疲惫地结束了一段跟幻境的挣扎,下一段又马上陷入一场梦境,使得观感上容易疲乏。但好在不管是幻境还是梦境,每一节都是层层递进的。

(↑ 欢迎指正与补充 |・ω・`)!

(打满星有些个人偏好在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