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名取的真好,讓我盡管看到了豆瓣上的許多保守評論,還是買了票。看完後的整體感受是,這部電影大部分内容面向的群體都是小朋友,雖然結尾收的不錯,但隻有一個精彩的大結局必然不能讓什麼都想要的成年人滿意。中文電影想實現有效的文化輸出,還是道阻且長。
作為影院一日遊的最後一部影片,或許精力上相比前兩部是有限了些,不過個人認為長安三萬裡的劇情硬傷還挺明顯。最大的問題就是流水賬的叙事節奏,段落和段落之間沒有明顯的詳略之分,高适和李白作為彼此一生摯友的每一階段好像都挺重要,但也沒有哪個階段的情緒充沛到讓我覺得酣暢淋漓。第二個硬傷是過度引用,我仿佛置身于中學語文課堂,用将近三小時簡要回顧了高中必背古詩詞。(影院中有小朋友在跟着電影中的角色背書,更讓我覺得影片中的大部分内容target的都是小孩)
當我試着将自己的身份代入一位中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我還挺喜歡這部電影。中學課本李白的形象大多是一位風流潇灑、文采斐然的谪仙人。但電影詳細講述了李白經曆過的無人賞識、被抓不住的功名沖昏頭腦、幾經浮沉後的孑然一身,他的浪漫和灑脫并非與生俱來,他的一生也命途多舛。樹立了“李白也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這一印象後,或許能讓中學生的曆史觀收獲一些更具批判性的轉變。
電影選擇從高适的視角講述李白的故事這個設定也十分有意思,高适算不上璀璨的唐詩長河中存在感很高的一位詩人,從電影的講述中可以看出他的前半生過得不太順遂,但最後也成就了一番功名。很多時候,可能人生需要的就隻是再多堅持一下。關于高适和李白的情誼,雖然李白名氣更大,但看完電影的最大感受是“還好他有高适這樣一位負責任的朋友”。他們成就了彼此,有些人盡管各奔天涯,也永遠會是記憶中特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