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此片和紀錄片《德國前衛搖滾:重生的德國》連在一起觀看,會發現說流行音樂史應以 Krautrock 的出現作為分界的确是有些道理的,盡管當時的英媒戲稱德國的新興電氣化搖滾為“Krautrock”(和很多流行音樂 Genre 的命名一樣粗暴籠統),但當 Kraftwerk 的成員們穿着西裝留着短發踏上英國土地時,電子樂的種子就已在英國的土地上播下,并注定将茁壯生長到與吉他搖滾分庭抗禮,在此之前,模塊合成器要麼是以 Moogsploitation 的面貌出現在實驗電子樂或者電影配樂(比如片中提到的 Wendy Carlos 為庫布裡克電影《發條橙》創作的配樂)裡,要麼僅僅在一些前衛搖滾中扮演加花的角色。英倫電子樂和後朋克其實都是從70年代末工業廢墟裡走出來的音樂——後者如 Magazine 和 Joy Division 也都在1978、1979 年初步擁抱了合成器,他們共同迷失于當下并寄情于科幻與未來主義,于是英倫電子樂早期場景中除去 Gary Numan, The Human League etc,也不乏有 Throbbing Gristle 和 Cabaret Voltaire 這樣以合成器描繪都市的同時也探索着聲音邊界的 Industrial 藝術家

除去撒切爾夫人上台以來大刀闊斧的新自由主義改革令英國重歸繁榮這一原因以外,Synthpop 的真正流行也得益于 1980 年代更實惠的模塊合成器被發明了出來——譬如著名的型号 YAMAHA DX7(對模塊合成器發展史感興趣的可參考 2013 年的獨立紀錄片《I Dream of Wires》),在此之前 盡管 Moog 和 Roland、Korg 等公司對其産品有所改進但仍然體積龐大且昂貴,正如片中所說合成器在 70 年代中期的英國抵得上一座小房子的價格,隻有富裕且技術高超的前衛音樂人才玩得起。隻不過,合成器在結構的簡化過程中也難免舍棄聲音探索上更多的可能性,故不可避免地走向媚俗與同質化,就像 Synthpop 短暫流行之後迅速走向衰落

當然,盡管屬于合成器流行的歲月極其短暫,但電子音樂的潛力也隻是剛展露出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