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神片。兩個半小時太煎熬,太痛苦。前一個小時盡全力抵抗困意,後一個半小時,就是貝拉塔爾的精神地獄。
這是需要極強的意志力才能看進去的電影。有點像《讓娜迪爾曼》,欺負觀衆買了票不忍心走,逼迫觀衆去觀看并代入所有瑣屑、重複、煎熬的細節。一旦成功,觀衆就會有一種“成為人物自身”的體驗,也就能形成最直接的共鳴,會對所有最小的細節形成一種敏銳的洞察,所以當最後情感爆發時,會處在精疲力盡和極度敏感的雙重狀态,被隐秘的情感表達輕易擊垮。
看的時候一直在想,這部電影的藝術性和電影美學已經沒什麼關系了。雖然鏡頭調度很nb,但每個都太長,間隔太遠,很難形成連續的審美體驗。至于上帝之死的主題和與尼采的互文,因為講的很清楚明白,也不構成主要理解内容。所以歸根結底,這部電影就是一次純粹的折磨,純粹的精神苦刑。
絕對的黑暗、點不着的油燈、生土豆、肆虐的大風、死一樣的寂靜……電影中的意象都以絕對的形式出現。貝拉塔爾并不解釋痛苦的原理:我們對故事背景、地理位置、馬的去處、演說者、吉普賽人都一無所知。他們的位置上其實是虛無,是空洞的能指,是苦難的絕對抽象。而永遠的黑夜、幹涸的水井、點不亮的燈,則是闖入象征界的實在界,不可讀也不可解。貝拉塔爾呈現的,是最真切的來自實在界的創傷,是純粹的痛苦本身。
那麼既然觀衆隻體驗到了痛苦,那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愛貝拉塔爾呢?貝拉塔爾就是有魔法,讓藝術化的痛苦能有如此魅力。觀衆體驗到的,或許也是一種拉康意義上的“享樂”。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貝拉塔爾的m,最高貴的精神體驗就是沐浴更衣,坐在投影前,打開七個小時的《撒旦探戈》,然後大喊“貝拉塔爾求求你趕快抽我!”
貝拉塔爾:文藝b們最中意的s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像莫妮卡·維蒂一樣生活
這是一篇反哲學的文章,故而要用反哲學的方式寫。這裡的“反哲學”并不是想要對哲學作任何形式上的否定,也不是要對哲學的進行任何意義上的審視評價。哲學的話語體系中我們永遠無法擊敗哲學,我們也無須妄圖通過反哲學來擊敗哲學。在此處,“反”頗有 ...
6
一部颠覆掉所有電影的電影看這部電影是極痛苦的。不隻因為它晃動的挑戰觀衆底線的鏡頭語言——藝術上的和諧被完全抹去,換來對現實骨感記錄,還在于它對于夢的颠覆,對于我們沒有勇氣面對的現實的回歸。而這種颠覆是痛苦的。所有的電影都在造夢,但生 ...
3
抓住那飄向大海的蒲公英用稻草與火焰的尾巴送别過去與冬天但丁與費裡尼的故鄉埋藏着鮮花、妓女與詩篇墨索裡尼的面龐下注視墨色的戰士、偷偷飄揚的國際歌與可悲的,新婚的愛人而當一切都成為往事當大雪降臨,降臨在每一個白色雕花的窗口,當風琴聲被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