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書再看的電影,有一些期待的看書時自己想象的鏡頭(例如,李善德快速演算進入心流,仿佛被算學前輩魂魄附體的畫面)沒有表現,但是整體還是質量在線的,推薦~
除了小說的内容以外,有四處調整我覺得很好:
1. 臨邑奴在片中重複嘟囔着“去…長安”和他最後說的那一句“去…長安”,配合他在片中與李善德更多的互動與表現,讓我覺得臨邑奴比書中刻畫得更飽滿,與李善德的情感連接更深厚。雖然書中以血誘虎阻斷追兵比電影中更慘烈,但是片中更多的互動讓墜崖讓人同樣扼腕歎息;
2. “一騎紅塵”的具象化,紛飛的木棉花既是鄭玉婷托李善德帶回的情感信物,也是李善德奮力做事不畏死的“英雄”之舉的點綴,更是一路死傷的騎手、不堪徭役的逃驿的鮮血與苦難;

3. 明面上說是送給貴妃吃的荔枝,這耗費巨大、不計成本而送到長安貴人面前的幾顆荔枝,但最後貴妃在又一次權力的鬥争中卻并未吃上,真是好諷刺;
4. 結尾得知長安淪陷的李善德的表現與現實與過去場景的閃回。想做好官的青年李善德、在長安卻生死未蔔的友人杜甫(這裡想到杜甫的《春望》更是歎息)、遭戰争而破敗的長安城,在李善德的淚水中,在李善德剝開的一顆顆荔枝裡,更是無奈與悲涼。“荔枝與國家,究竟孰輕孰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