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因為自己不知、不能、不敢想象的劇情而震撼驚歎。這是一種觀影體驗。我也會因為自己經曆過、感受過、觸摸得到的劇情而感動流淚自省。這是另一種觀影體驗。祝紫嫣對兩個世界中的觀察實在是太貼近我每一寸切膚的觀察,因此完全地把我的眼淚都送給了她…新城市裡的人穿的白球鞋和我醜醜的涼鞋,新城市裡的土著從小自然地把人呼來喝去,新城市随時随地鑒定着我的身份……。長大之後對某些特别的人的愛恨,會顯現出某些特定的人的影子。而直到最後父親也還是父親。

這部電影令我感覺特别親密,因此此刻想的全是自己的事情。不過也忍不住去想,新移民的話題沉浮辯論這麼多年,竟然到現在才有這樣的一部電影院長片。或許之前有人拍過,但是我沒有留意?畢竟那些年比起看電影,更愛看報紙、看新聞,看人現場在城市論壇辯論。突然想起朋友也曾經在尖沙咀的小酒店拍過一部講新移民的短片。原來她和祝紫嫣導演的氣質好像。但大概因為我們兩個來到香港更晚(新新新移民?),沒有長大後的子圓三語流利的從容。還是更像小子圓吧,在認同錯亂的亂流沖擊中掙紮着想說點什麼,但組不成句子。

異鄉客的話題,在我看來電影真的寫的很好,就是淡淡的感覺,很像東亞人寫的詩歌。不過這倒不是電影讓我崩潰的地方。我離鄉時幾乎立刻接受了自己的漂浮不定,并決定要喜歡上這種生活(再次回帶祝導演在某篇訪問裡說的一句話:人死後想埋骨于何處,那裡應該就是她所認同的家園)。《但願人長久》讓我胃部翻騰的是父女關系,我幾乎在電影院崩潰一樣地,毫不顧忌除我之外唯二的觀衆就那麼大哭了。(還有有一個巧合的事情,幾天之前有一個腔調很痞、刻薄、不着邊際,用香港說法大概是喜歡9up的我喜歡的rapper,某天發文說他大愛這部電影。那個時候我還沒看電影,還在揣測他是否有過什麼創傷……)

反省下來,大概是因為因為故鄉是我不曾擁有的東西,但是家庭卻是我依然擁有的東西。且我能看得到這東西有多麼脆弱。我在生活中無數次地接受了和家人的離别,但是當那一幕被搬到大屏幕上,吳慷仁的背影,眼神,喏喏的叮囑,那封紅包,我瘋狂地發現,自己完全不能接受離别。如果把我的精神完全解剖,其實是不是内核也隻是那張古早照片上和父親在一起笑着的,小小的女兒?

如果家人是我的故鄉,那我還能走多遠?

今年到現在為止看了很多亂七八糟的片子,不少都是經典修複版,比如今敏的動畫、《牯嶺街》、《獨立時代》,在我看來都是特别天馬行空,好像在别人的大腦裡暢遊,很幸福。可是《但願人長久》像是一名毫無預期的路人,第一次約會就說中了我的心事,然後我哭了。那種感覺有點被冒犯,可能這麼表達情緒卻又覺得好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