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于「陀螺電影」)
大自然對我們說了什麼?東華在寺廟談論我們如何用身體感受世界,起身離開,攝影機呈現了一個向上擡起的動作,我們看着讓東華在後文想起埋葬嶽父的母親的那棵樹,畫面在這停下若幹秒,樹葉之間透過陽光。洪常秀好像在對我們發出邀請:就像重複兩次“我不害怕”的蹩腳的詩,洪常秀以這個可感知的攝影機動作誠摯地露出了馬腳。然後樹變成了電影,我們留下了印象,不自覺地想着詩人與女友“用身體感受世界”的對話,心裡好像也産生了一首語無倫次的詩。
如何在物件中找到電影,讓它們變得有趣?洪常秀講故事有自己的節奏,進行将幾位角色進行排列組合的遊戲,家庭成員各自按照一些組别對話,于是就出現了隐含幽默的重複。若幹次抽煙,父親遞煙,在車上聞到煙味,他們相約抽煙,以及吃完午飯後姐姐尚未出場,東華又點了根煙;若幹次提及俊熙,東華與父親和姐姐分别講出對女友的看法,對應俊熙在場以及不在場時,東華的不同姿态。
幽默往往發生在不按語言提示的模式進行的場景,他們相約去抽煙,他們路過狗,路過雞,聊了很多,卻沒有在抽煙。雞幾乎變成這部電影的全部:第一次路過雞,東華說這些雞“長得好看”,而權海骁則說這些雞會被做成清炖(Baeksuk),一個錯位;他們正經地在路邊聊天,背景聲是雞在旁邊此起彼伏的鳴叫,聲音的交疊産生影片最幽默的時刻,這是另一個錯位。然後東華與姐妹倆吃飯,提及晚飯的Baeksuk雞,切換到另一個場景,父親在抓雞,雞群躲開,我們不知道哪隻雞成為了晚飯餐桌上的佳肴。這些錯位使電影存在,電影成為洪常秀的玩笑。
雞的存在好像到最後餐桌的場景才徹底失去了聲音。狗呢?他們路過狗,狗沒有出現,隻是不斷吠叫,和雞同構。當河成國半夜爬到山上看月亮,走了捷徑,又在下坡時跌倒,那個“有人經過就會吠叫”的狗卻隐身,洪巧妙地給出了一次對比,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東華被認可前走入房子,姐姐在彈古琴;東華不被認可後走出房子,父親在彈吉他。而掌握話語權的卻是始終在付出的母親,她的身份和東華一樣,是位知名的詩人。這已經是近乎荒謬的結構,在這個結構裡,我們看不見詩,隻能看到電影。而作詩的動作隻在兩個“過于電影”的時刻發生:抽煙過半,父親去拿酒,鏡頭突然從隻能容納兩人上半身的中景拉至遠景,留下東華坐在長椅,在本子上寫作一些東西,然後父親帶酒進入畫面,鏡頭縮進到更近的中景;第二次是餐桌的場景,又是在喝酒,所有人緊盯着東華尴尬作詩,同樣很幽默。
虛焦就像是洪所開的玩笑。當東華戴上眼鏡,我們看到了河成國,以不那麼常見的形象在洪常秀電影中出現。當東華取下眼鏡,畫面和東華的視線變得一樣模糊,分辨率降低,山上的樹與草都融為一片綠色,像是《在水中》的遊戲。
Berlinale2025首映場:生活是詩還是電影?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Berlinale2025:伊姆貝克的又一部《半熟少年》
(首發于「陀螺電影」)開頭的固定鏡頭給出城市空中的線纜與地下的軌道,我們馬上想起伊姆貝克的首作《半熟少年》。相似的開頭,空蕩的場景,卻沒有任何Drama的情節發生。《奧爾莫》的情節更複雜、場景更豐富,常常有不速之客進入這個生活。而這 ...
Berlinale2025首映場
(首發于「陀螺電影」)愛在三部曲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的新作《藍月亮》和《新浪潮》一定是今年的影迷必看。近年嘗試了動畫片《阿波羅10½号:太空時代的童年》和類型片殺手喜劇《職業殺手》後,林克萊特又分别以音樂與電影的曆史,再次讓我們得以 ...
Berlinale2025首映場
(首發于「陀螺電影」)《2025年的歐陸》中,我們看到羅西裡尼《1951年的歐洲》的複寫,兩種時代道德的颠覆,匈牙利 / 羅馬尼亞移民所共享的當下後社會主義經濟的景觀在互文的意義産生了遙遠的對比。這樣的對比下,社交媒體網絡輕度地、再 ...
Berlinale2025首映場
(首發于「陀螺電影」)片名與海報都緻敬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Rosemary’s Baby),拍攝的方法很相似,導演學到了波蘭斯基的流暢,卻沒有學到波蘭斯基的控制。前半部分尚且不錯:波蘭斯基的語言被運用在空間布景的視線 ...
Berlinale2025首映場
(首發于「陀螺電影」)世紀初的美國流行起“呢喃核”(Mumblecore)的獨立電影風潮,瑪麗·布隆斯坦拍攝笨拙而敏感的《酵母》(Yeast, 2008),我們認識了瑪麗·布隆斯坦與格蕾塔·葛韋格。如今格蕾塔·葛韋格已經拍出《伯德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