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當我回過頭來看去年看過的電影裡,在情感上最打動我的一部。對我來說它無關男女,無關階級,隻關于一個在現代生活中失去愛人能力的傷心人。
在電影手冊對拉斯馮提爾的專訪中有這樣一段對話,當他的電影裡拍攝男性角色故事的時候總是不免要受到厭女的指控,然而當他将主角設置為女性之後就沒有這種問題了,然而這樣的轉變很顯然并不代表他創作方向和議題深度有不同,因為他的電影總是關于人類共性的情感與欲望。

我提到這件事并不是說電影評論的女性視角沒有意義,它們非常有價值,而是說并不是所有電影都要接受這樣的批評。電影中包含大量對女主角身體動作的拍攝,這樣的方法對于刻畫這樣依靠身體和性愛手段謀生的人來說不可謂不恰當,如果将主角換成男性或者跨性别者關于剝削的指控會減少很多,而這件事肖恩·貝克在他之前的電影裡也并不是沒有做過。拍攝身體是任何一種“動作電影”會做的事情,就像我們在拳擊題材的電影裡看見角色健碩的肌肉和淩厲的出拳一樣。

并且從戲外導演的創作态度也可以看出他對女主角米奇·麥迪森大概也并不存在剝削行為,其中包括他在導演生涯中堅持獨立制片,幾乎從不卡司明星,和《佛羅裡達樂園》裡合作過的小演員依然保持了友好的聯系等。而米奇·麥迪森為《紐約時報》選擇的21世紀十佳電影裡包含了兩部肖恩·貝卡的作品也可以看出兩人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當然導演和演員之間勢必存在權利關系,這點可以再看看。這方面著名的反例是蕾雅·賽杜在與導演阿布戴·柯西胥合作完《阿黛爾的生活》之後對導演的剝削行為發出了強烈的控訴。
對我來說在這部電影裡具體的情節與台詞的合理性并不那麼重要,作為一部為Ani這一角色而生的電影,所有内容都為了構建主角的性格形象與情緒狀态服務,同時描繪出布魯克林街區當下年輕人塑料、空虛的生活狀态。
電影的走向幾乎完全依靠Ani的動作和選擇引導,Ani的生命體驗成為唯一重要的事情,這體現了她作為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語。其中她的情感在導演的鏡頭使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我最喜歡的兩處分别是:
開頭Ani在結束了工作之後乘坐地鐵,一邊抽電子煙一邊過路,這段較長的斯坦尼康跟拍鏡頭以及ani疲憊蜷縮的神情狀态将我們引入她的精神世界。

...

另一處是在結尾,當ani重新回到這座豪宅,窗外大雪紛飛,輕微畸變的廣角鏡頭下她站在畫面中間,被強烈的孤獨和寒冷籠罩,一地雞毛之後白茫茫一片的落寞。

...

主線找人劇情的閑筆是布魯克林街區年輕人的生活狀态,糜爛空虛,胸無志向,沉迷電子娛樂和社交軟件。而電影的前半段夢幻的起筆也與這一命題吻合,幻想一夜暴富,幻想霸道總裁愛上我,這不恰恰是當下年輕人沉迷于小紅書式光鮮灑脫的切面生活的展示嗎?一個具體的人早就不存在。

...

因此電影的情節框架如何并不重要,讨論ivan為什麼會與ani結婚,ani又為什麼如此輕易地就答應了毫無意義,因為這正是對當下時代氛圍的書寫,正如兩人熱戀時候背景巨型LED天花闆一樣,鮮豔虛假的煙花襯托塑料的情感,每個人逢場作戲,一切都是那麼虛僞。

...
拉斯維加斯弗裡蒙特街體驗LED天幕

這樣一部不矯情不做作的電影,怎麼不當下呢?而這樣一個擁有完整行為邏輯、情緒感知和鮮明性情的人,怎麼不算一個好的角色呢?
這麼看,像《好東西》這樣閹割所有男性角色,女性角色都不能有道德污點,完全由微博熱搜話題和脫口秀段子構建的電影,難道不是一種更塑料更功用性的存在嗎?
但這也很正常,畢竟沒什麼人願意去直視一個有原罪、有瑕疵的不那麼勇敢正直的人的内心。
而現在大家也不看電影了,大家更喜歡看脫口秀和短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