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SIFF上海國際電影節,我都會買幾部【狂想曲單元】的音樂電影,今年藝術類(油畫畫、攝影)的感覺比往年多,這幾天能買的都買了。新的紀錄片都特别高清,隻不過高清不代表不會困,《藝術博物館》我就睡着了……但《靠近維米爾》這部就越看越精神,感覺影廳觀衆也投入,笑點很一緻,周一10點的場次,居然售罄了。

...

早看《伊拉克已逝之美》看得淚流滿面,周四晚Anselm的紀錄片(同名,年份2023),下巴都快掉下來了,我對藝術家工作室的認知有了全新的突破,幾天下來仿佛在影院看了好幾個展。

《靠近維米爾》這部紀錄片全程就像用微距望遠鏡來看展細節,很過瘾。因為維米爾的作品很多尺寸都很小,和普通畫冊差不了多少。現場還有欄杆,因為人多。這麼小作品沒有望遠鏡根本很難看清細節,看清了一次隻能看一個局部。而在影院,一下放到很大,也不會有我家投影儀的色差,爽多了。

策展人視角

紀錄片是2023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史上最大的維米爾展是怎麼辦成的一些記錄。大部分是策展人Gregor J.M. Weber 的視角和行程,這個展算他退休前的一次壯舉。

策展人的桌子上放了一堆畫作照片,讨論哪些能借來,哪些不能借,借不到的翻轉過來。原來,策展開幕前還要做展廳模型,原來什麼畫挂哪兒也像建築模型一樣的,一目了然。有小夥伴搶到展覽票但最後轉出沒去,買了書。我有點好奇畫冊能有多少紀錄片裡的幕後故事。

比較巧的是,我第一次看到維米爾作品和策展人一樣是在倫敦的英國國家美術館。我當時最震驚的是他們英文語音導覽的精選都沒有維米爾出現……還好牆面上有編碼,輸入數字還是可以聽到的語音導覽的。

...
來自b站視頻片段截圖
...
...

借不到的作品

大都會有2幅作品沒有出借,其中之一是遵從捐贈人的要求,永遠不能離館展出【小夥伴差點以為是館方小氣不舍得】,還有一幅是狀态太脆弱。

...
...

這也意味着有一些畫再也不能回到荷蘭。還有一個館,唯一的維米爾被指定為當年學生作業論文的主題,所有學生都得去館内看,無法出借。

...
...
...

這幅黃衫姑娘的罩衣是後來加上的,同一時期加的,證明不是後人。但這也不是最佳的維密爾的細膩度。

...
...

唯一一幅私人收藏是如何到手的,和另一個大佬競拍,沒成功,最後從對方手頭又買下。大佬不在乎技法水平……更在乎作品有沒有後人染指。大佬第一次見到沒畫框的畫作,說是“沒穿衣服”,并激動抱了起來。現場非常尴尬,因為其他人并不覺得這幅畫有多好。

有一個畫商說了:有錢人有一點,他們會死……之後的作品無論是遺産稅、分财産還是喜好不同,捐贈等等,最終大部分作品還是回去博物館。

維米爾的綠色

...

維米爾和很多人不一樣,不是用灰黑色來畫陰影,而是藍色和綠色,脖子的陰影用了很多綠色這也成為鑒定作品的标志之一。策展人和另一個維米爾專家,畫家Jonathan Janson聊過了N次各種細節。

...

出借所有作品,但吹笛的女孩的争議,用的手法是和維米爾一樣的,類似的構圖,綠色的陰影,但技法能力比較粗糙。有可能是狀态不好的為維米爾,或者是學徒、女兒的作品。看網圖不明顯,但電影裡能清晰看到綠色和沒有争議的作品的過渡層次差很多。

...
...

暗箱和透鏡

維米爾有耶稣會的鄰居,工具多。現在找到了鄰居超薄的羊皮紙作品,某種程度上證明了維米爾一定是用了這個技術。比較有意思的是紀錄片裡,他們用的手法是打開手機,看看紙張的通透感,wow,羊皮紙也可以這麼薄。

一些細節

比如下圖找到了牆面上最右側的畫作原作……

...

而這幅畫,左上角的那個架子形狀的【鳥籠】是後人畫的。專家們很多都解讀了半天,結果可能根本不是維米爾的設計。

...

在影院看紀錄片時每一個細節都很清楚,回頭網上看到都是低清……記憶又開始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