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維米爾ClosetoVermeer(2023)的劇情介紹
傑出的荷蘭繪畫大師約翰内斯·維米爾創作了舉世聞名的《倒牛奶的女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經典畫作。本片中,策展人格雷戈爾·韋伯為實現退休前最後的夢想,在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舉辦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維米爾展覽。影片不僅将維米爾作品無限放大,令微小的裂縫和細膩的筆觸一覽無餘,還有收藏家商談參展事宜等等精彩的策展秘聞,呈現了一段立體多樣的鮮活藝術史。
靠近維米爾ClosetoVermeer(2023)的影評
從影片看維米爾的畫
這是本片開場三分鐘的一個拼接畫面,中間的策展人右邊少女是坐姿,左邊的少女是站姿。這讓我們想起阿貝爾岡斯的影史著名三幅拼接畫面。1927年沒有寬銀幕,但是岡斯導演用三台攝影機在不同角度拍攝,再通過後期的膠片拼貼,給我們強行形成了令人瞠 ...
26th SIFF我的第一場,希望國内流媒體引進
每年SIFF上海國際電影節,我都會買幾部【狂想曲單元】的音樂電影,今年藝術類(油畫畫、攝影)的感覺比往年多,這幾天能買的都買了。新的紀錄片都特别高清,隻不過高清不代表不會困,《藝術博物館》我就睡着了……但《靠近維米爾》這部就越看越精 ...
把nerdy的題材拍得挺有懸念。一上來就把問題擺的很清楚:荷蘭國家博物館要辦Vermeer展,那麼去全世界哪些國家搜集哪些畫呢?有點賈府要辦省親的味道。由此展開,哪些才是Vermeer真迹呢?綠脖子之争很有意思,但也讓人驚訝于下定論的草率。看着art historian們看到真迹時的喜極而泣,還是很動人的。一幅畫既能被富人當做财産來賞玩(富豪直接捧起裸露的小畫時,攝制組估計是故意拍到學者們的神情),又能被尋常百姓參觀,可能是二十世紀後的一大奇觀了。由此想到每一個被附庸風雅的吃瓜群衆們參觀、拍照、又抛諸腦後的“網紅畫展”,背後都有這樣精心的策劃過程,還是有點感慨。
卡普蘭直接拿起畫手舞足蹈地說話,真是比拿雞缸杯喝茶還有氣勢。
#SIFF# 今年上影節個人觀影最佳預定 在杜比廳看高清放大的維米爾太幸福了!弦樂配樂很克制 是讓人屏息的79分鐘 總體是阿姆博物館2023維米爾展策展花絮 作為紀錄片來講既有insight又有趣 為了辦成史上最全維米爾展 策展團隊去了世界各地博物館借畫 按此思路展開 穿插介紹了最新研究發現:維米爾如何利用camera obscura作畫;部分争議作品如the girl with the flute 最後阿姆和借出方(華盛頓博物館)對這幅是否是維米爾所作仍有争議 于是它“不作為維米爾借出 而作為維米爾展覽” 策展和藝術研究者的工作太有意思了!是會為每一個新發現 每一處細節激動的一群人 一位畫家說起看展經曆時哽咽了:“我71歲了,終于看完了全部的維米爾,看最後一幅時就像第一次看到它那樣。”
#SIFF26# 每屆上影節安排的藝術/博物館紀錄片真是對上博的無情打臉。“私人收藏家們早晚會死,藝術品最終會進博物館的”哈哈哈哈哈,在策展類的紀錄片裡總能看到對人類的刻薄評論。《珍珠耳環少女》《畫室》《倒牛奶的女人》以外的維米爾我是一幅都不知道,正好這部片子高清呈現好幾幅不這麼知名的作品,以及争議作品。天山四号廳空調凍人,而上午十點場毫無轉場壓力卻能遲到半小時的觀衆到底買票圖啥啊,這種人真應該被禁看上影節!
藝術的周圍圍滿了各式各樣的觀點。金錢,真僞,營銷,科學,探究。很多事情往往取決于幾個人的一念之間。究竟什麼是純粹的藝術,它存在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或許到頭來還是得依賴那幾個人的心血了,謝謝他們。另外,策劃一個如此雄心壯志的展出之難度,恐怕沒有在影片裡完全得到體現,那些和不願意出借維米爾的博物館背後的故事與博弈可能我永遠不得而知。最後,這場展出确實聲勢浩大,不可不謂世紀之展,然而比起畫家靜谧細膩的畫作,恐怕也不值一提了。
SIFF*長甯來福士3廳。荷蘭國立美術館2023年維米爾大展的配套,呈現了和美國NGA關于長笛女孩真僞的争議過程(就創作者謎團而言堪比荷馬),有一些X光的新發現(珍珠耳環女的背景為綠簾等),不過沒提讀信女孩背景的丘比特畫(和Virginal旁女士的背景是同一幅),另外還原了暗箱作畫的效果,羊皮紙透出的朦胧感解釋了獨特的牆壁陰影和肌膚輪廓,這點大銀幕看相當細膩,甚至在鏡頭選取合适的景深時,觀畫人的透視可以直接連上畫作的透視,就有了“視窗”的直觀意味。我認同阿拉斯說的維米爾畫作的“模糊”,階級性别的意識形态更多是後世解讀的産物,從這點說,畫作不斷地成為曆史生成的視窗。紀錄片拍得比較平,但我看得挺感動的,就是所謂科學家和藝術愛好者的平衡我也有,完全理解71歲為看到維米爾而落淚,我也會這樣。
對維米爾迷來講有趣但不夠過瘾。Rijksmuseum 後來又做了哈斯展。真想親眼去看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