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大靜

紅透了整個2018後,“清宮宇宙”在2019年伊始傳來“回響”——據悉,《延禧攻略》将改名為中二味十足的《璎珞·紫禁城燃燒的逆襲王妃》,于下月18日登陸日本電視台日本頻道衛星劇場,并在播出時間上拿下了晚9點的黃金時段。

自去年7月在愛奇藝上線後,《延禧攻略》不單在國内斬獲了近182億次的播放量,還一路紅到了國外:Google此前發布的2018年度搜索榜單中,《延禧攻略》登頂電視節目搜索榜榜首(搜索數據不包括中國内地),風頭蓋過了創泰國收視紀錄的《天生一對》及Netflix 2018年出品的數部燒錢大作,如拿下了第71屆美國編劇工會獎中最佳新劇劇本提名的《鬼入侵》、IMDb評分8.2的科幻影集《副本》、翻牌科幻劇《迷失太空》等。

...

YouTube上,截至1月10日,《延禧攻略》單集最高播放量為421萬,遠超《甄嬛傳》的250萬,片尾曲《雪落下的聲音》播放量達1356萬,劇集總播放量超1.2億。而據愛奇藝方面消息,《延禧攻略》目前已發行至全球90餘個國家和地區,進入傳統的電視台、光碟或藍光影音領域。

...

縱觀2018年的劇集市場,戲裡,魏璎珞一道雷,劈死了裕太妃為亡姐複仇,戲外,清宮宇宙一把火,燒出了出海電視劇的高光時刻。

從“還珠”到“延禧”,清宮引領國劇“海外遊”

多年來,中國電視劇力圖通過出海叩響國際市場大門,達成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對外輸出,這種嘗試已然曆經了幾個階段。

以觀衆記憶點為劃分,早期的《西遊記》《三國演義》《康熙王朝》《還珠格格》等劇曾紅遍東南亞,其中1998年上映的《還珠格格》影響力尤盛,創造了至今未被打破的亞洲收視第一成績。

由于缺少系統化、規範化的行業标準和業内可供參考的成熟模式、經驗,早期的出海多建立在電視劇的聲望之上,出海的作品均是嚴格意義上的大作、巨制、經典,格格阿哥們在各地區的走紅也驗證了“劇捧人”的可行性。

...

《媳婦的美好時代》主演海清到訪非洲

在發展過程中,“出海”形成了兩條路徑:一是總局推薦,如在坦桑尼亞引發收視熱潮的《媳婦的美好時代》正是作為文化交流項目出海;二是代銷商兜售,多部古裝題材走出國門均是借助海外中介發行。

流媒體巨頭Netflix的入局為行業帶來了工業化、規模化的“野望”。2015年3月,樂視影業出品的《甄嬛傳》登陸Netflix,成為Netflix上的首部國産劇。出口之後,“甄嬛”甚至被“二次進口”——被美國制作方由76集壓縮為6集的美版《甄嬛傳》又回到樂視網播出,而因為“清宮宇宙”最有看頭的後宮争鬥在蹩腳的翻譯中披上了“權利遊戲”的外衣,還曾引發不小争議。

争議之外,我國電視劇進出口市場在2015年迎來拐點:據統計數據,當年進口額2.95億元,進口數量126部,出口額3.77億元,出口數量381部,出口額自2008年以來首次超過進口額。

此後,《琅琊榜》《芈月傳》《步步驚心》《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傾城》《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克拉戀人》《溫暖的弦》《大秦帝國之縱橫》等劇均被Netflix買下版權。同時,網劇也實現出海,愛奇藝獨播的《河神》《無證之罪》登陸Netflix,優酷自制劇《白夜追兇》更成為首部在海外大範圍播出的國産網劇,Netflix的“中國版圖”初步成型。

在品類和質量上,Netflix“不挑不揀”,為出海劇打上了三個“統一标簽”:登上高大上的付費平台、被翻譯成了十餘種語言、在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

然而,“鍍金”的标簽未能掩蓋這一時期出海爆款缺失的事實。《琅琊榜》海外售價單集幾萬美金已屬出海劇集中的“天價”,而就在前一年,愛奇藝以每集23萬美金的價格買下了韓劇《太陽的後裔》的海外版權,進出口劇集價格天花闆懸殊。豆瓣上17.7萬人打出9.0分的《甄嬛傳》在IMDb上打分人數不足千人,美國地區打分用戶僅占11%。從題材上看,古裝劇的地位被打破,懸疑劇後來居上,而無論哪部劇集,都未能“複制”當初大範圍的“格格熱”。

從讨論熱度、社會影響、營收意義等方面來看,這一時期的出海劇集可謂動靜夠大,“聲量”卻不及先前。

影視行業變化,催生“出海”新階段

2018年來,中國影視行業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網台話語權扭轉、愛騰優拿下了注意力經濟的基本盤、投機資本退潮、限古令推出、傳統制作公司謀求轉型……

筆者認為,這些變化或許構成了出海第三階段的前奏。

國内市場與Netflix的蜜月期也全面到來。近一年,《反黑》《扶搖》《國民老公》《快把我哥帶走》《緻我們單純的小美好》《惹上冷殿下》《天盛長歌》《新流星花園》等多部劇集獲Netflix青睐,其中,内地收視“遺珠”《天盛長歌》被Netflix以“Netflix Original Series”最高級别進行預購。

值得注意的是,Netflix為電視劇新增了評價渠道——《天盛長歌》在國内播出時收視遇冷被臨時删減,卻在國外播出時口碑逆襲,截至目前,該劇IMDb專業評分8.9,爛番茄新鮮度97%。

...

Netflix平台外則是“延禧”天下。據Google榜單,“延禧攻略”成為香港地區年度最熱搜索詞,引進了該劇的TVB曾在大結局時發布相關數據,其7天跨平台最高總收視為39.2,吸引了全港共計257萬觀衆,拿下了TVB年度收視冠軍,更創下了内地劇在TVB的收視紀錄。此外,成為巴基斯坦“網紅劇”的《扶搖》、在蒙古國亞洲影視頻道收視率登頂的《小别離》、在菲律賓PTV 4開播3個月取得了平均收視率15%成績的《雞毛飛上天》等均在2018年斬獲了不錯的出海戰果。

官方對“出海”也愈發支持,2017年9月,總局下發《關于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幹政策的通知》,表示支持電視劇“走出去”。同年11月,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發起成立“影視文化進出口企業協作體”,旨在打造對外傳播中國影視作品的集成平台。同年12月,華策影視、華誼兄弟、愛奇藝等10家中國影視企業宣布成立中國電視劇(網絡劇)出口聯盟,以“抱團出海”形式改變單打獨鬥的行業舊習。

...

新階段中,電視劇“出海”領域呈現如下特征和趨勢:其一,國産劇輻射的市場由東南亞進一步向歐美、非洲、拉美擴張;其二,華錄百納、華策影視、慈文傳媒等老牌劇集公司把持的市場話語權被愛騰優打破,愛騰優借助平台優勢主導了與Netflix的合作,并參與到從制作到海外發行的全流程中;其三,出海劇集題材更加豐富,繼古裝、懸疑後,青春偶像劇成為一大亮點;其四,海外發行均價稍有上漲,頂級古裝劇售價可達10萬美元/集,盡管較美劇、韓劇仍有不小差距,卻打破了“白菜價”魔咒。

“文化藩籬”不足懼,“迫切利益訴求”才是出海關鍵

紅紅火火的發展之下,“出海”仍存在一個待解難題,即市場普遍認為出海劇中鮮少出現“打通關”之作,大多劇集因文化差異在走出國門後遭遇“東熱西冷”、“非洲熱、拉美冷”等,即便走紅,也仍局限于華人圈子中。或許也因此,各方均在加強與Netflix、HBO等海外流媒體平台的合作,以平台流量紅利推内容。

然而Netflix并非“萬金油”。其在美國的增長面臨“天花闆”,正謀求海外市場付費用戶的增長。無論是早期與樂視網還是如今與優酷、愛奇藝的戰略合作,或許僅是Netflix針對亞太地區和亞裔的用戶戰略——物美、價廉、有拉新效果才是平台考慮的關鍵,這也注定Netflix或許無法在中國電視劇出海路途上發揮實質性作用。

...

美版甄嬛傳劇照

在筆者看來,所謂出圈遇冷的現象實屬正常,“普世價值觀”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文化藩籬”客觀存在,與其放大,不如紮根一地、紮根一域精雕細琢。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電視劇出口總額達到5.1億元,2017年中國電視劇出口總額增長至6.33億元。2018年雖未有确切的官方數據,但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視劇政務平台官網信息,2018年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1231部、48294集,與2017年的1180部、46520集相比有小幅增長,以此為基礎結合大環境推算,中國電視劇出口總額或将到達一個新的高點。

而這個“高點”,與中國電視劇發展至今的體量并不匹配——2018年兩大劇王中,《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被曝版權費超11億,《如懿傳》據傳網絡平台+衛視平台版權售價達13.8億,也就是說,數百部電視劇整年的出口額甚至不敵單個劇王的國内售價。不難看出,劇集出海“求名不求利”的底色。

...

然而,海外市場相較于任何時候意義都更為重大:内容端的老牌劇集制作公司遭遇行業寒冬,一方面需要面對視頻網站的“搶食”,一邊自身的“庫存”積壓嚴重,亟需新的輸血點、增長點以增加收入、消化産能和營造未來想象;愛騰優在付費會員之外,也需要拓展新的營收渠道來覆蓋成本,并以“出海”光環增強其國際影響力。

在迫切的利益訴求下,劇集出海極有可能不再停留于“面子工程”和可遇不可求的爆款等待上,而具備更明确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