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重溫了原著來看電影。
如果單看電影,許鞍華這部《傾城之戀》還算尚可,是那種讨喜的、苦盡甘來的愛情故事;然而作為原著改編電影來看,未免要教張迷失望。

電影情節基本忠于原著,隻在香港戰役之後做了較大增删。然而電影對于情節的呈現浮于表面,原著中許多物像意象沒有拍出來,氛圍渲染得不夠;封建舊式家庭的壓迫和男女主勾心鬥角也不明顯。白流蘇想要擺脫舊家庭的約束,找一張“長期飯票”還能看出,範柳原的算計則幾乎沒有顯露。原著中流蘇算不過範柳原,敗得徹底,後來二人因為戰事而真的生情,繼而結婚,流蘇竟是勝了,這才教人唏噓!電影舍棄了原著中世事無常的諷刺意味,落了下乘……

好多人對女主缪骞人的長相頗有微詞,也不怪他們刻薄。這不單是影響了觀影的趣味,更重要的是,白流蘇不夠美,故事就立不起來:
第一、先看流蘇的背景,流蘇生在封閉保守的舊式大家庭。丈夫很不好,離了。回娘家又讓兄嫂敗光了錢,寄人籬下、處處受氣。家裡人想她走,回前夫家,或者給死了老婆有五個孩子的人做續弦。(都不是什麼好的)
徐太太告訴流蘇“找事是假的,找個人才是真的”“放着你這樣好的人才,二十八也不算什麼”(可見流蘇長得相當好)。也就在這天,兄嫂終于當面直言嫌棄她,流蘇知道家裡住不得了。兩方面的推動,才使流蘇動了心思,在妹妹同範柳原相親時搶了風頭。“然而她也是喜歡賭的。她決定用她的前途來下注。如果她輸了,她聲名掃地,沒有資格做五個孩子的後母。如果賭赢了,她可以得到衆人虎視眈眈的目的物範柳原,出淨她胸中的這一口惡氣。”何以流蘇敢拿淑女的聲名冒險?原著中有這麼一段:
“她開了燈,撲在穿衣鏡上,端詳她自己。還好,她還不怎麼老。她那一類的嬌小的身軀是最不顯老的一種,永遠是纖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臉,從前是白得像瓷,現在由瓷變為玉——半透明的輕青的玉。下颌起初是圓的,近年來漸漸尖了,越顯得那小小的臉,小得可愛。臉龐原是相當的窄,可是眉心很寬。一雙嬌滴滴,滴滴嬌的清水眼。陽台上,四爺又拉起胡琴來了。依着那抑揚頓挫的調子,流蘇不由得偏着頭,微微飛了個眼風,做了個手勢。她對着鏡子這一表演,那胡琴聽上去便不是胡琴,而是笙箫琴瑟奏着幽沉的廟堂舞曲。她向左走了幾步,又向右走了幾步,她走一步路都仿佛是合着失了傳的古代音樂的節拍。她忽然笑了——陰陰的,不懷好意的一笑,那音樂便戛然而止。”

因為她确信了自己是美的,容顔仍在是流蘇敢冒險的原因,是她唯一的依仗。尤其是那“陰陰的,不懷好意的一笑”,她是要借着美貌破釜沉舟、孤注一擲。電影裡也有這段,可是缪骞人的臉,配不上流蘇這份底氣,少了那決絕的意味。看起來隻是寡婦為了再嫁而在鏡前擺弄自己。

第二、範柳原看上流蘇,一方面是因為美;另一方面,32歲的範柳原在國外長到24歲才回國,見慣了異國風情和新式洋派女性,想要回歸傳統,為流蘇舊式女性的氣質傾倒。可是流蘇看透了:“你最高的理想是一個冰清玉潔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潔,是對于他人。挑逗,是對于你自己。如果我是一個徹底的好女人,你根本就不會注意到我。”真正舊式女性該像白公館其他女人那樣,老實本分、不跳舞、不出門交際、不抛頭露面。流蘇主動表現自己,在她們眼中已屬放蕩。
缪骞人身材完全是古典的那一類,長相清秀寡淡甚至帶點苦相,舊式的氣質十足。但是過于木讷,呆闆、腼腆、拘謹,像舊式家庭裡純粹老實本分的女人,欲迎還拒變成了半推半就,沒有原著中流蘇那種豁出去的張揚、賣弄和挑逗性。絕不是範柳原會看中的人。

男主的選角是好的,範柳原是私生子,孤身流落英倫,很吃過一些苦才獲得繼承權,後來又往放浪的路上走,不肯成家,“雖然夠不上稱作美男子,粗枝大葉的也有他的一種風度”,周潤發長相粗犷又不失風流氣度,是很恰當的。然而電影未免把他塑造得太好了一點,變成求真情的君子了。原著中的範柳原喜愛流蘇的舊式氣質,但不見得有幾分真心,他清楚,流蘇也沒有真心。那幾句流傳甚廣的“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你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你就是醫我的藥”,前者是放浪的托詞,後者是高級的調情,都是範柳原的戀愛遊戲!流蘇起初疑惑為何兩人獨處,他便斯文,當着人,卻要放肆。及至流蘇發現,拿他們當做夫婦的人很多很多,她才
“蓦地裡悟到他這人多麼惡毒。他有意當著人做出親狎的神氣,使她沒法可證明他們沒有發生關系。她勢成騎虎,回不得家鄉,見不得爺娘,除了做他的情婦之外沒有第二條路。然而她如果遷就了他,不但前功盡棄,以後更是萬劫不複了。”夠自私,夠高明,還有點陰!但是電影裡是看不出來的。

流蘇灰溜溜回了家,平白與範柳原同居一月而沒錢沒名分,淑女的聲名果然壞了。之後,柳原再讓她去,她也不能不依。到此時,範柳原已經拿定了她,這一次,他才真的與流蘇發生關系。

故事本該到這裡就完了,流蘇慘敗,失了身份(反複強調身份,是因為流蘇的家庭雖然沒落,到底還是所謂詩禮之家的望族,重體面),又沒有經濟上的保障。她當了情婦,要往姨太太的路上走了,當真前功盡棄、萬劫不複,連給人家做續弦這一類的資格也沒有了。
結果,香港陷落,兩人在戰火中生出真情,竟結了婚。流蘇機關算盡而落敗,卻因戰事翻轉,不可謂不諷刺!原著末了還要來一句“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那是值得慶幸的好現象,表示他完全把她當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順的妻。然而流蘇還是有點怅惘。”更落實了前文的戀愛全是把戲!婚後的柳原依然是個浪子。“怅惘”表明流蘇安心做了妻,但對先前的戀愛、調情還是有所留戀的。迂回往複,是很高明、細膩的描寫。電影結尾略去了這一段,停留在二人幸福相愛,婚後流蘇得意一笑,求仁得仁,立意就淺多了。

電影隻拍了明面上的情節,而暗裡的機鋒全無。在不懂原文的人眼裡,兩人的心理變化就稀裡糊塗、莫名其妙。大約摸是被娘家嫌棄的寡婦想找闊人結婚,闊人看穿意圖,不肯,最後戰事催生愛意,終于結婚。就,完啦……

此外,電影拍得粗糙,配不上原著的闊氣和蒼涼。再一想,是80s的香港電影,情有可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