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樓話心
(首發于時光網,想把從前的文都歸整到簡書來)

...

《朱莉與朱莉娅》

看完《朱莉與朱莉娅》、飽覽令人垂涎欲滴的法國美食之後,我心裡不禁感歎:又一個用美食拯救人生的鮮活例子!

對食物與人生成就的關系産生興趣,是從讀到一則李安的轶事開始的。

相傳國際知名大導演李安在剛畢業那會兒一直找不到工作,于是便在家當起了家庭煮夫,為女強人老婆洗衣做飯,而且一幹就是6年。

要換作如今任何一個普通應屆生,恐怕早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了,但李安仍然安之若素(後來知道他也是很焦慮的,但這并不耽誤他全神貫注的烹饪)。

他拿出愛崗敬業的優良作風,将繁瑣的家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尤其對廚藝潛心鑽研,烹饪水平大有精進,甚至當嶽父嘗到他做菜的手藝之後,打算出資讓他開個小餐館。

幸好李安雖然安于平凡,卻并沒有放棄夢想,他在悉心料理家務的同時也在細心雕琢着自己的劇本,這便是日後的“父親三部曲”。

不知為什麼,雖然讀到這個故事是在李安蜚聲國際之後,但我對他廚藝了得這件事一點也不感到驚奇,甚至覺得正是他出色的烹饪水平才促成了那一部部佳作的誕生。

《朱莉和朱莉娅》中的女主角通過烹饪成了作家,李安通過烹饪成了導演,貌似有點牽強附會?

好吧,如果這兩個事例純屬巧合,那就看看咱們曆史上幾個因為做菜而當上大官的牛人:

史上最早的養生家彭祖,就是發明了一道“雉羹”,也就是野雞湯,治愈了堯的胃病,就被封為諸侯。

商代的開國國相伊尹也是因為善於烹饪雁羹和魚醬,才擺脫奴隸身份,以至後來飛黃騰達。

古代“廚神”易牙原是開飯館的庖人,也是因為善調味而巴結上了齊桓公。

現代的例子就更多,美食家、營養師都可以算作靠飲食出頭,而各界成功人士也莫不是對美食極為精通。

這麼多的“巧合”放在一起,總該值得我們想想其中的玄妙了吧。

其實也不難理解,烹饪雖是一件每天必不可少的尋常事,但想要做好也不容易,光中國菜就有炸、熘、爆、炒、燒等24種技法,還要講究酥、脆、嫩、軟等多種質地,鹹、甜、鮮、香等多種味感,更别提成千上萬的食材和佐料,簡直用“繁瑣”兩字都不足以形容。

而人生不也一樣嗎?家庭、事業、感情難以兼顧,人際關系錯綜複雜,社會形勢風雲變幻……千頭萬緒令人無所适從。

所以,高超的烹饪技術和成功的人生經營都有一個相通之處,那就是能夠在一團亂麻中保持頭腦清醒,分清主次,統籌全局,将一切都維持在最佳的平衡狀态。

實際上,隻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現在許多有成就的人并不是擁有某種令人望塵莫及的天才,而僅僅是懂得協調生活中各種冗繁的關系,讓現有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正如好的廚師并不是依賴某個上佳食材,而是能夠通過刀工、火候、佐料搭配等各項技能化腐朽為神奇。

然而,要說烹饪美食與經營人生最大的關聯之處,那便是對生活的熱愛。

有人說,如果你厭倦了食物,那你也就厭倦了生命。

這話并不誇張,飲食是人類最本能的需求,這種需求早已從生理滲透到了心理層面,如今各色各樣的美食不僅能填飽肚子,更能帶給人們精神上的享受,激發出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而隻要一個人能夠保持對生活的熱愛,他就會積極的去面對人生中的一切困難,挖掘出人生中所有的美好與感動。

生活總是會回報那些對它投注熱情的人,即使那些人得不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就,他們也将享有充滿幸福快樂的一輩子。正如汪國真的詩句所說:隻要熱愛生活,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準備好了才下鍋。”現在回想《飲食男女》中的這句經典台詞,才明白其中凝結了多少李安的思考與感悟。

毫無疑問,李安是個烹調生活的好手,更是一個熱愛人生的赤子。他把人生也當作一道佳肴,在沒有得到合适主料的時候,他懂得先将配菜和佐料精挑細選、精益求精,如此才終沒有糟蹋人生這盤好菜。

歡迎關注我其他的娃兒們:
短篇小說《晚來團扇風》
中篇小說《惡鄰》《少女迷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