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工作多年後,到過年時,相信你都有過回老家鄉的經曆,然而你看到的卻不是那個你熟悉的家鄉,急匆匆回來的你,又急匆匆的想逃離,這是為什麼呢?
一部來自阿根廷的優質電影《傑出公民》将會告訴你答案。

《傑出公民》講述的是旅歐作家丹尼爾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返回阿根廷家鄉的故事。每個人都有衣錦還鄉的夢想,丹尼爾也不例外,其實他也并不是想炫耀,隻是想看看自己家鄉而已,可他發現自己卻回不去了。

盡管家鄉為他頒發了傑出公民的勳章,還給他立了雕像,但實際卻并非他所想的那樣。很快他就發現家鄉在乎的并不是他的書寫得有多好,取得了什麼樣的文學成就,而是他的名氣。
電視台邀請他去做采訪,居然是為了賣飲料,沒有人關心他說了什麼,隻想利用他的名人效應大廣告。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居成了一個飲料的背景,場面好不滑稽。

還有一位父親,想請丹尼爾為他殘疾的兒子買一副輪椅,隻需9800元,這對丹尼爾來說并不是什麼難事。然而,丹尼爾拒絕了,首先他并沒有義務為别人買輪椅;其次,如果真的買了,這對其他人是不公平的,這樣無緣無故的援助,也隻會助長他們的懶惰。

一次,當地辦畫展,他認真選出了自己最中意的作品,可誰知畫展原來并不是真的想評出一幅好的畫作,而隻是當地官員想利用丹尼爾的名氣給自己臉上貼金而已,他們逼迫丹尼爾去選擇他們的作品,但丹尼爾沒有屈服,這激怒了當地不少官員,使達尼爾自己也受到了很多威脅。
還有一個年輕的姑娘,主動投懷送抱,想以肉體作為交換,讓丹尼爾帶她離開這個破落的小鎮,但這違背了丹尼爾的原則,他不肯,便遭到了姑娘的嘲諷。更滑稽的是,這位年輕的姑娘居然是他前女友和他發小的女兒,在知道這些後,丹尼爾也遭到了這家人的驅逐,最終提前離開了家鄉。

家鄉的人民想利用丹尼爾為自己做事,而且他們還覺得這是丹尼爾應該做的,有錢人就應該幫助窮人,名人就應該為自己的老鄉開後門,行各種便利,這些并沒有什麼不妥。但丹尼爾是個有原則的人,他不會違背自己的原則去做事,更何況這些事并不合理。
丹尼爾和家鄉人早已經是兩個世界的人,家鄉人無法到達丹尼爾的思想覺悟,丹尼爾也無法說服他們。兩個世界的人終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因為沒有滿足家鄉人的各種需求,丹尼爾也最終被趕出了家鄉,一切都結束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人們常常會對名人進行道德綁架。
之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回到家鄉時,也一度非常尴尬。村民認為莫言有錢,便要求他給每家每戶買一輛電動車,再給每人一萬塊錢,這樣村民便都會說他的好。莫言是得獎了,是有錢,能買得起車,但他沒有理由給村民這些施舍,可村民才不管這些,不給你講道理,他們隻要好處,沒有好處,便對莫言實施道德綁架,重要的是他們還沒覺得這是綁架。

知名自媒體人鬼腳七曾講過,一次家鄉修路,他出了大部分錢,可并沒有得到村民的認可,反而更多的是冷嘲熱諷。有的人說他故意回來炫耀,臭顯擺;還有人說他虛僞,說鬼腳七那麼有錢,為什麼不把所有錢都出了呢。和這些隻看重利益的村民,你講的清楚嗎?
道德綁架真的很恐怖,做了好事也被罵,那這樣的話,以後誰還來做慈善呢?
雖然普通并沒有成為名人,但比起家鄉人,已經好了太多太多。也許你想回到家鄉,可發現家鄉的見識終究有限,你自己已經很難融入他們,你不得不回到城市。和城市裡的人雖然相處沒有家鄉人那麼久,但你們是在同一個層次上,交流溝通非常自然,不會有太大的在價值取向上的分歧。
家鄉,不是你不想回,隻是你再也回不去了而已。也許,這就是我們必須接受的殘酷現實,無力改變,卻也不得不接受。
希望你在知道生活的真相後,依然能努力奮鬥,熱愛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