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头Eraserhead(1977)的剧情介绍
阴暗压抑的工业小镇,刺耳的机器轰鸣噪音。亨利•斯班瑟(杰克·南斯饰)初次拜访女友家,然而目睹到的却是一个怪异扭曲的家庭,霸道的母亲、无能的父亲、植物人似的祖母以及笨拙的女儿。而更令亨利感到无助的是,他被迫与女友结婚。一夜之间,亨利成为一个畸形儿的父亲。相貌丑陋恶心的婴儿让亨利异常恐惧焦虑,也让新婚妻子因忍受不了婴儿的啼哭而半夜出逃。亨利再也忍受不了如此不堪的生活和夜夜噩梦,他最终亲手用剪刀肢解掉了这个畸形的早产儿。
由美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旗手大卫·林奇创作的长片处女作《橡皮头》,历时五年完成。一经公映,便以强烈的前卫诡异风格挑战了当时还相当传统和保守的电影界。在情绪化的摇晃镜头与随处可见的阴暗腐败中,大卫·林奇构筑出了一幅扭曲病态的家庭人物关系,赤裸裸地破开人性的阴暗面。这种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来剖析人类精神世界中焦灼郁闷的手法,加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让大卫·林奇在影坛独树一帜。
由美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旗手大卫·林奇创作的长片处女作《橡皮头》,历时五年完成。一经公映,便以强烈的前卫诡异风格挑战了当时还相当传统和保守的电影界。在情绪化的摇晃镜头与随处可见的阴暗腐败中,大卫·林奇构筑出了一幅扭曲病态的家庭人物关系,赤裸裸地破开人性的阴暗面。这种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来剖析人类精神世界中焦灼郁闷的手法,加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让大卫·林奇在影坛独树一帜。
橡皮头Eraserhead(1977)的影评
(豆瓣的个人打分与本篇影评无关)译文首发:公众号“远洋孤岛”原文出自:《电影手册》482期-1994年7~8月刊原文标题:关于“橡皮头”世界的笔记【Notes sur les mondes d’ <Eraserhead> ...
(豆瓣的个人打分与本篇影评无关)译文首发:公众号“远洋孤岛”原文出自:《电影手册》322期-1981年4月刊原文标题:《橡皮头》在纽约【法文由Sylvie Finkielsztajn从英文翻译】原文作者:乔纳森·罗森鲍姆译文如下:对 ...
(豆瓣的个人打分与本篇影评无关)译文首发:公众号“远洋孤岛”原文出自:《电影手册》482期-1994年7~8月刊采访者:Bill Krohn【《电影手册》的洛杉矶记者】被访者:大卫·林奇译文如下:《手册》:《橡皮头》的音效是如何发展 ...
(豆瓣的个人打分与本篇影评无关)原文出自:《电影手册》319期-1981年1月刊原文作者:Charles Tesson译文首发:公众号“远洋孤岛”译文如下:大卫·林奇的首部长片《橡皮头》是一部极具手工感且制作精细的电影(其第二部作品 ...
一点不太一样的个人观点
本人才疏学浅,但还是忍不住谈一谈自己的观点。谈性暗示本身绝无问题,我也认为本片充满了性暗示,像卵细胞电镜般的泥泞壳鞘(有人解读为星球,在此不置可否)、巨大的精虫、多次对摩擦棍棒(床栏、水管)的特写、酷似分娩的鸡肉特写,都透露出性的气 ...
橡皮头,擦不掉的噩梦,被磨掉的灵魂
虽说是只是长片处女作,但毕竟首先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处女作在某种意义上揭露了作者最深的诉说渴望,最深的伤口,最深的热爱,形成他的母题。从橡皮头来看,林奇那种挥之不去的焦虑,妄想,噩梦和疑病的痛苦就是他的艺术母题。从亨利僵硬的走姿,人 ...
林奇是一朵奇葩 正常人表示除了《象人》能接受,其他的除了催眠就是催吐
谢谢你光顾,我的小怪物,你是我写过最霉的情书。
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精神多了。
我以为他的头是用橡皮做的。。。
拍完这种电影居然还有人给钱他拍商业片……
"Exterminate all rational thought." Visual storytelling, visual远高于storytelling. 这是最林奇的电影,后续作品中几乎所有元素都从中有迹可循,领会了它就领会了林奇。也是他作品中最不需要在意情节的一部,声音与影像直接入侵潜意识。
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丝丝入扣。焦虑恐惧不安黑暗困惑,令人毛骨悚然的梦境。黑白片的好处就是能更好的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这部处女座和后来的穆赫兰道比后者就只能算是林奇的通俗片。对人性阴暗面的偏好,摇晃的镜头和充满矛盾的情绪正是林奇风格的完美体现。
天才之作. 大卫林奇在处女作中完整地展现了其后毕生的创作观念,长片宛如短片的感觉证明了凭借一种美学或风格足以支撑叙事,在这个意义下他堪称雷德利斯科特的先行者;之所以将他与卡夫卡相提并论,正是因为其作品以虚构的形式"如实地"描绘生活,以致反而凸显出"真实世界"的不真实. 作为七十年代的低预算影片,出类拔萃的声音设计可谓十分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