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导演姚婷婷,你可能并不了解,但前些年炒的沸沸扬扬的网剧《匆匆那年》,你肯定略知一二。那句“一眼陈寻渣万年”曾成为许许多多影迷的口头禅,如今男主终于洗白,蜕变成了每个女生都想要一个林格。

林格就是《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的男主。该片讲述了两个从小青梅竹马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由于女孩的意外,故事有些悲剧色彩。

...

但因为一块特别的手表,让男主可以以交换自己生命时间的方式,让恋人和自己相见。

按说,传奇的故事、深情的人物设定、真挚的感情应该很打动人才对。

但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爱情太过理想化,甚至刻意回避了剧情中许多的逻辑问题,显得剧情反而不落地。导致让相信的人深陷其中,忽略漏洞;又让经历过的人嗤之以鼻,不感真实。

下面我将结合网剧《匆匆那年》,抽几个点来谈一谈《时间尽头》这部剧的好与憾。

1

快餐式感情与奇妙感情,童话与现实的强烈对比

...

我们在年轻时爱上一个人,可以为他做任何事,会幻想和他做各种喜欢的事。

或许这种纯粹的感情还存在许多人心中,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只存在于某一段青春岁月。

就像《匆匆那年》里的陈寻和方茴,高中时代的陈寻对爱情抱有一腔热血,他真的想一辈子跟方茴在一起,所以他放弃了高考的最后一道大题。

但上大学后,却让他渐渐明白了,原来两个人在一起除了单纯的喜欢,还有合不合适。当初的喜欢是真的,如今的不能再喜欢也没有掺杂任何杂质。

这样的感情虽然可惜,但却很真实。谁的青春没有故事,谁的故事没有遗憾,有遗憾的青春才是最打动人的。

...

而《时间尽头》却不一样。

它是那种在特定的日子里应景,看看拉倒的“小妞精神春药”。

它的情节设定虽然感人,但内核过于失真,完全建立在一方对另一方无条件的牺牲上。

男生几乎是毫无自己人生的追随与奉献,每一段自我牺牲的强行复活,除了谈恋爱撒糖之外,也没有给彼此的人生加码更多的力量。

从女主的设定看,她对老林的回应,更像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玛丽苏主角光环,让她即使复活在没有男主的世界里,也有更高更富更帅的男二死心塌地的兜底守护。 

跟《匆匆那年》相比,这样的情节设定显然是不合乎情理的。

...

为什么只有小孩子喜欢童话?因为在小孩的世界里,不是非黑即白,更没有灰色地带,有的只是彩色泡泡,跟说不尽的美好。

但回归现实后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的爱情越来越“快餐式”:三天喜欢,一个礼拜说爱,一个月不行就拜拜。

年少时,我们都曾渴望过那种一旦认定就一生一世的爱;我们也曾都被分开多年,男女主角依然彼此惦念,破镜重圆的故事打动。

但回归现实后的我们,很明白,生活除了死磕到底,还有及时止损。

爱而不得是人生常态,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慢一点,慢一点熟识,慢一点相爱,一起解决人生中所有的风雨,如果事与愿违,也能坦然接受。我想这就是爱情中最好的状态,可影片的剧情不落地也恰恰体现在这里。

2

不相信爱情的人不伤心

...

《时间尽头》作为一部爱情片,关键在于如何让观众感受到情感的真实。

影片有三个结局,同时也在电影里埋下了一个选择:相不相信这个故事,愿不愿意感受到情感的真实,是观众的选择。

但其实爱情片在市场上的口碑一向褒贬不一,《前任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一度刷爆朋友圈跟抖音,但在豆瓣上的评分均不及格,而《后来的我们》反而成为一匹黑马,出人意料。

纠其原因,就是因为爱情离我们太近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同,每个人的爱情观也相去甚远。所以在大众眼里影片好不好,除了其自身实力外,还有影片中呈现出的价值观能不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

...

《匆匆那年》里呈现的爱情观还是很贴近生活的。

毕业即分手是很多学生情侣的魔咒,陈寻与方茴虽然有诸多误会,但凭心而论,两个人的性格并不那么合适。

或许在被学习束缚的高中时代,这一矛盾会被掩盖,但一旦步入大学,甚至进入社会,自由的同时会显现出最大的自我,这就是矛盾的源泉。

有人说,性格互补的两个人相处更融洽。

但我觉得有个大前提,要能补的进去,如果所谓的互补是以牺牲双方的快乐为前提,那这段感情终有一天会疲累,累觉不爱。

...

而《时间尽头》讲的是一个纯爱故事,它刻意隐藏了唯美、浪漫、奇幻基调背后的,关于感情的残酷真相。

首先,林格和邱倩从没进入过婚姻阶段。

两人的“一生”,只有告白、热恋和婚前三个阶段。最后邱倩与林格身份转换,更是让时间线直接切回了少年期。

其次,是林格母亲的“缺位”。

林格母亲去世时,他才是个几岁的幼童。而林格父亲对妻子的怀念,是建立在妻子早逝,两个人的感情没有经过生活琐碎日常磋磨的基础上。

最后,是邱倩父亲的“缺位”。

邱倩的母亲只在片中短暂出现了一次,父亲更是没有丝毫存在感。

综上,我们会发现整个故事都在“回避婚姻”,这个爱情童话中残酷的部分。

...

贾科莫.克萨诺瓦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城。再纯真热烈的爱,都会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碎中,变了味、褪了色。

所以,即便是“爱情人生第一重要”的琼瑶,也没有在《生命的鞭》中放过男女主角。

英俊而多情的年轻画家因为怀才不遇,在骄傲和自尊的作祟下,变成了酗酒、家暴的渣男。曾经美得耀眼夺目的“神鞭公主”,在爱情被爱人暴力砸碎后,成了憔悴的居家妇人,并且最终失足葬身于波涛之中。

一死一疯,是这段爱情的结局。

所以回过头看《时间尽头》中的这些设定,或许是作者有意,或许只是无意中泄露的内心,那就是对婚姻的不信任和不乐观。但被影片“回避”的婚姻,才是大多数人的人生。

...

我想导演是相信爱情的,但只相信爱情中美好部分的感情终究是琉璃易碎。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可以让时间倒流或者停止的手表,所以,大多数人都只能在岁月的流逝中,承受着失去和改变。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表面上呼吁大家相信爱情,但实则只是单方面掩盖了感情中的黑暗面,过于理想,根本支撑不起现实中的爱情。

所以与其说是不相信爱情的人不伤心,倒不如说,相信爱情的人才伤心,因为明白真爱的不可多得,因为明白爱情里不是只有你爱我,我爱你。从这点上看,影片逻辑还存在漏洞,整体不够丰富。

3

有遗憾才最真实

...

虽然《时间尽头》情节有些不落地,但有一点跟《匆匆那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都指出了感情中没有绝对的完美,多多少少都会有遗憾。

《匆匆那年》里,方茴因受情伤自暴自弃,怀上了别人的孩子。陈寻自责,想要弥补,但方茴却永远消失在了他的世界里。

生活是现实的,没有那么多重头再来,很多遗憾一旦造成就是一辈子,可这就是最真实的人生。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才会更加想要完美;因为遗憾,我们才会更加懂得珍惜。而这就是成长。

...

这点在《时间尽头》里也点到了。虽然感情梦幻,但最终两人还是在时间的分叉中不断相遇又不断相离。

它的真实之处可能也在这里,我们都要按这个世界的规则办事,如果强行改变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事事不可强求完美,也不可能事事完美。

比如我们想要发财,就要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在事业上不懈拼搏,而不是坐等中500万;想要一份真挚的爱情,我们首先要自己变得优秀,并且学会付出,而不是作白日梦;想要保护环境、防止全球变暖,就要禁止滥砍滥伐,过多燃烧煤石油......

其实,如果能轻松,谁又愿意劳累,如果能躺着,谁又愿意站着。可生活中的不完美就是任何理想的背后,都需要经历的一段不那么完美的人生,哪怕有遗憾。

我想影片想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他玩弄时间,时间也在玩弄他,他的代价就是时间本身。”至于值不值得,这样的感情究竟存不存在就看观众自己的选择了。

4

有付出,也有收获

...

相比《匆匆那年》,《时间尽头》有一点特别打动我,那就是两人在国外的那段时光:一个愿意付出,一个懂得感恩。

生活中,总听到这样的话: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不会全心全意去爱了,我感觉对方对我没有很好。让我没有安全感。”

抛开那些只是玩弄感情的人不说,其实我们也可以找找自身的问题。

邱倩看到林格为了自己在街头打工,并没有嫌弃指责,第一时间是想着兼职给林格减轻负担,甚至想动用自己的奖学金来帮助林格。

说真的,他们挤在狭小的房子里不是幸福,这种患难与共的精神才是。

...

现实中指责对方不够好的,其实也可以反思下自己,你做到了吗?如果没有,那你身上又没镶金子,为什么要强求对方对你死心塌地。生活中没有不劳而获,感情也是。

影片比较好的一点是,它引起了大众对爱情的思考:爱不只是付出,也有回报。至于回报多少,要看双方付出多少,患过多少难等等。

相比《匆匆那年》,《时光尽头》从剧情设定、情感真实丰满度、逻辑上是比不上的,但它的情感更加美好,可以满足很多人对爱情的幻想,这应该也是它票房口碑两级分化的最主要原因吧。

...

总的来说,《时间尽头》的完成度还是很高的,对情绪的调动带来的感官体验也还不错。

在关上灯尽情做梦的那一个多小时里,因为演员不错的演技和导演营造的还算纯熟的叙事节奏,跟着剧情走是件挺爽的事。

场景和摄影也很美,少年的笑容很有感染力,借着几次“回调”时间,顺带给亲情和友情也煽了点火,能够分享秘密的兄弟友谊暖心,和老父亲的一顿和解饭甚至比爱情戏更催泪。

不过,电影结束灯亮起,意识到一个人的人生不断当机又重启,仅仅是另一个人心无旁骛地为爱发电,空洞牺牲和煽情之下,满足的也只能是未经世事的小女生的幻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