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而为人,知道为什么活着,便能更好地活着。这是我看完《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后,直击脑海的一个认知。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亲身经历了纳粹时期犹太人的遭遇。因为是犹太人,1942年他和全家人被纳粹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经过三年黑暗岁月,重获自由。而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


《活出生命的意义》前半部分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闻所感,后半部分是意义疗法,主要用心理学理论给我们讲述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尤其是人在绝处时生的意义。


二战时期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对于犹太人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


能够躲过各种残忍的杀戮,活下来实属不易。情不自禁想到《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钢琴家》等电影。弗兰克尔用文字给我们记录了当时的情形,而电影用影像给我们展示出来。


但无论何种形式,人无论在怎样的境地,依然有选择态度的自由。作者用他研究的意义疗法给我们道出了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

 

《辛德勒的名单》:创造或从事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此为疗法一

 

纳粹时期,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那基本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


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的人都知道,在集中营,不允许留“废人”,将所有犹太人排成两个阵营,老弱病残的,儿童等没有劳动力的,就会关进一个称为洗浴中心的冰冷屋子里,活活烧死,做肥皂等。而把身强力壮的,能够劳动的留下,做苦役,并且使不得一点马虎,否则就得送命。


《辛德勒的名单》中,助理会计雇佣了一个独臂的老人,老人看清时局,感恩辛德勒救了自己的命,特意虔诚的跟辛德勒道谢。


可是,依然没有逃过一劫。纳粹军官召集辛德勒所有的工人铲雪,看到了独臂老人,二话没说,一声枪响。


弗兰克尔也在书中提到,唯有劳动,唯有想尽办法让自己精神状态好一点,振作起来,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才能不被失去性命。


其实,从另一层面说,正是劳动,工作给人价值感。


阿德勒说:“当我们开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时,世界或许不会因此而一定发生改变;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去做,事情只会朝更加糟糕的方向发展。”

 

这句话说得太对了,何时何境地都很实用。


宫崎骏导演的《千与千寻》,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吃,没工作,变成了猪。


在二战时期,犹太人如果不能够劳动,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不留任何余地的杀戮。

 

工作使人有目标,而对于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而言,工作更是他们的保命符,也是他们价值的体现。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人的一生中,只要你努力工作,就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而对于犹太人来说,工作首先会给他提供安全需求。


毕竟,在那个特殊阶段,无论活的怎样苟延残喘,保住命才是硬道理。

 

《美丽人生》:体验爱与被爱,此为疗法二

 

在《美丽人生》中,由罗伯托·贝尼尼饰演的基多是一位父亲,同时也是一位爱妻子的丈夫。因为是犹太人,被抓上了火车。


他带着儿子到集中营,面对严酷的拷打和苦工,依然坚持,因为他带着责任,更带着爱。


他最爱的亲人儿子,妻子都在可怕的集中营,他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纳粹军官面前好好表现,赢的关注,这样方可多一丝保护儿子和妻子的筹码。


每天看着同住的人越来越少,他的内心是惶恐的,但他依然告诉儿子,这是一场游戏,目标是赢得坦克。只有这样,儿子才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同样,他为了给关在一墙之外的妻子报信,在纳粹军官不在的情况下,偷偷在广播室里跟妻子多拉道早安。


他所有的信念都是爱,对儿子的爱,对妻子的爱。


电影结尾,他一滑稽的动作跟儿子告别,保住了儿子的命。其实,或许他不会被枪决,但他为了找妻子,被军官发现,英勇牺牲。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基多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乐观,他的智慧,他的爱,满满地留存下来,他肉体是去了,但他依然活着。


他用爱照亮了儿子小小的心以及长长的路。他用爱给了妻子往后生活的勇气和信念。

 

《钢琴家》: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积极态度,此为疗法三

 

《银魂》里有一句台词说:“等你们长大成人了就会明白,人生还有眼泪也冲刷不干净的巨大悲伤,还有难忘的痛苦让你们即使想哭也不能流泪,所以真正坚强的人,都是越想哭反而笑得越大声,怀揣着痛苦和悲伤,即使如此也要带上它们笑着前行。”

 

电影《钢琴家》看的让人心疼,斯皮尔曼是一个钢琴家,本该有光线亮丽的工作。可是作为犹太人的他,依然逃不过纳粹党的摧残。


他的经历像极了《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也是全家被抓进集中营,弟弟,妹妹,父母全部死于集中营。幸运的是他有波兰好友的相助,逃出了集中营,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就是达则成功,退则求爱,再次苟活的真实写照。


他每天战战兢兢地藏在无人住的屋子里,随时担忧被炸毁。没有食物,没有水,他瘦的皮包骨头,狗搂着身体,眼神空洞,活脱脱地一个行尸走肉。


但他又是坚强的,是有超强毅力的,即使再恶劣的环境面前,依然努力的活着,对生命没有一丝的放弃,才足以等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恰如尼采所言:“凡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斯皮尔曼忍受住了最残酷的考验,熬过了最黑暗的时光,踏上了一条光明之路。他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就像弗兰克尔说的,“在你勇敢的面对生命中的苦难的那一刻,生命就有了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

 

《活出生命的意义》销量超过千万册,获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这是一本帮助他人找到生命意义的书。


作者弗兰克尔本身就是一个传说,一个奇迹。他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他的存在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他主要总结为三点,即:

[if !supportLists](1)[endif]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if !supportLists](2)[endif]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弗兰克尔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由的向往,对生命赋予的意义不能缺少。

 

海桑在《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中写到:“我还年轻,生活扑面而来,告诉我,要做一个努力的人,要做一个听命的人,于是我慢慢懂得,生命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而生活,如果你愿意,可以很美好,是你自己的。”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深以为然,生活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不是外界的。


如何自由而努力地活着,取决于你的态度。你是一切的主宰,你的内在力量可以改变外在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