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 乔·赖特
主演: 詹姆斯·麦卡沃伊 / 西尔莎·罗南 / 凯拉·奈特莉 /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布兰达·布莱斯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悬疑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法国
语言: 英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2008-02-22(中国大陆) / 2007-09-07(英国)
片长: 123分钟
又名: 爱.诱.罪(港) / 救赎
IMDb链接: tt0783233
如果说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便是获得自由,那么生命就是自由的保障,情感则是自由的内容。有些人为了获得自由失去了生命,或丢掉了情感,有些人为了获得自由剥夺了他人的生命,或扼杀了他人的情感,于是我们看到的所有自由都是残缺的,或是自私的。
看完此片,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无奈与悲伤,一对恋人的幸福就这样被无知与嫉妒无情地扼杀掉了,但这仅仅是那个小女孩的问题吗?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我们相信这份无知与这份嫉妒的可能性,但她所有的补偿为什么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呢?这种幻想显得苍白而没有任何意义,那对恋人死于战争,留下的只有永远无法实现的爱情,以及小女孩永远的忏悔,无法拯救的罪恶。
影片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但这爱情的悲剧却令人唏嘘不已。在许多爱情悲剧中,爱情总要受到各种阻挠,如《罗米欧与茱莉叶》中的世家仇恨,也如《梁祝》中的贫富障碍等等,而忠贞的爱情却不会因为这些阻碍而停止,反而会越发显得强烈感人,所以最后恋人的生死离别更具有一种悲剧效果。
《赎罪》中西塞利亚与罗比之间的爱情阻力来自于一个充满了幻想的孩子毕欧尼。影片开始,毕欧尼便决定让双胞胎兄弟来演一出自己执导的话剧,这个情节对于全篇中毕欧尼这个人物性格的刻画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从小话剧的内容以及毕欧尼的执导过程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孩子,具有一定的占有欲以及表现欲,更是充满了想象或说幻想的孩子。
但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双胞胎显然无法承受毕欧尼的指挥,所以毕欧尼的话剧终以失败告终,在这个时候,她看到了一场误会,姐姐西塞尼亚在罗比面前脱下了衣服。接下来是那张暧昧的情书(不知广电局如何删改此情节)以及撞破的偷情。在这个过程中,西塞尼亚与罗比的爱情一步步地升温,但对于毕欧尼来说,她所目睹的这一切却看起来是那么地肮脏,甚至邪恶,美好的爱情被她赋与了变态的解释,于是她自然而然地将最后的强奸案安在了罗比的身上。
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这些情节都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一场误会,导演将孩子的视野与大人的爱情同时呈现在观众面前,充满了挑战性。但这种误会真的足以破坏那份激烈的爱情吗?毕欧尼的坚持作证并不存在一个更合理的动机,显然多少还是有些差强人意的!于是,影片在后面阶段终于抛出了毕欧尼的真正动机,那便是嫉妒,一个少女的嫉妒!
爱情是什么,也许十三岁的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但爱情中的某种欲望却是毕欧妮所具备的,一个刚愎自用,一个占有欲与表现欲极其强烈的人,她在对爱情无法完全理解的情况下,所持有的便是那种符合其个人性格的想象。这种想象无关善恶,只是要达到自己性格中的满足。所以,影片中的西塞尼亚与罗比的爱情无疑是毕欧尼性格下的牺牲品。
但爱情的悲剧却不仅仅如此,毕欧尼的赎罪之所以无法完成却还有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战争。由于战争造成的爱情悲剧举不胜举,此片中的罗比被迫参战,死于撤退的途中,而西塞尼亚更是死于伦敦的空袭。战争令两个人在现实社会无法获得爱情,同时,也无法令毕欧尼完成赎罪的过程,这不仅仅是由于爱情悲剧中两个主角的死亡,更由于战争令真正的强奸犯获得了空前的荣誉,毕欧尼更是无法说出真象。
于是,我们从全剧整体来看,影片分为两条明显的线索,第一条便是西塞尼亚与罗比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束,造成这悲剧的主要原因一是来自于毕欧尼的嫉妒,二则是来自于战争的残酷。第二条线索则是毕欧尼的赎罪,作为毕欧尼来说,其赎罪的过程当然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自我人格的改正,这一点从她的幻想中已经实现了,西塞尼亚与罗比在一起无疑是毕欧尼自我人格的纠正,而第二点则是说出事实的真相,还罗比一个清白。但战争却令这一切变得毫无意义,强奸犯不但由于战争获得了荣耀,更迎娶了当初被强奸的那个女孩,而最重要的是罗比与西塞尼亚的死亡令清白也变得毫无意义了。
我们看到,两条线索其实是相互对应的,毕欧尼最终的确完成了自我的救赎,通过最后一本书获得了心灵上的拯救。但战争却将恋人间的爱情与毕欧尼对真相的救赎同时扼杀,这样的对比则是跳出这个爱情故事本身的,也是影片中最无奈的主题,战争的可怕显然要超越了人为的因素。
战争扼杀美好的爱情,战争竟然也会扼杀真诚的救赎,这很滑稽却来得极其真实与震撼,影片真正要表达的含义也便明显地摆在了观众的面前。这并不是一个赎罪的故事,而是一个赎罪被战争阻止的故事!对于西方人来说,赎罪是与生俱来的主题,但战争却破坏了这种信仰,人类将不再拥有任何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