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

《花木兰》票房口碑双扑街。

早在9.11上映前,许多媒体就已看过盗版资源,并对其骂声不绝。

然而,作为影评人,出于对电影的尊重,我还是专门去了电影院。

结果?

我真后悔没听我妈的劝,白白浪费了一顿饭钱。

...

目前,对于这部电影,多数人的批评都是八个字;

历史细节粗制滥造。

当然,这是不可忽略的缺陷。

但,我并不认为这是问题的最关键。

《花木兰》让我失望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这些——

...

要谈真人版,得先从原版动画说起。

事实上,在迪士尼公主谱系中,《花木兰》地位是非常独特的。

你问,怎样个独特法?

三个字:划时代。

...

迪士尼公主系列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叫「性别刻板印象期」。

代表作品:《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是怎样的一个女性?

善良,美丽出身高贵。

皮肤像雪一样洁白。

...

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特点?

嗯……好像特别擅长做家务。

发现没?

从角色外形到人物特征,无一不充斥着性别歧视的意思。

似乎在宣称,只有像白雪公主这样的,才配被称作优秀女性。

女性就该善解人意,就该呆在家里做家务。

面对触手时,必须任其蹂躏,无可奈何。

...

整部电影下来,白雪公主的命运,从来都不是由她自己掌控的。

开场时,皇后气急败坏,指派猎人杀死白雪公主。

猎人拿起刀,凶巴巴地来到白雪公主身后。

然而,白雪公主看见这一幕,却并没有反抗,也没有逃跑。

她就像个木鸡一样,捂住了自己的双眼,等待被猎人屠宰。

最后,是因为猎人“于心不忍“,她才得以把命保全下来。

...

接着,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夜里走投无路,要靠七个小矮人收留;

被苹果毒个半死,要靠白马王子吻醒。

永远依赖于其他人。

永远等待男性来救助。

白雪公主的存在,完完全全是被动的。

我们再来看「白雪公主」的形象——

肤白唇红,气质高雅,身穿形制繁复的宫廷长裙。

...

波伏娃说过:

时尚常致力于割断女性身体和任何可能性的联系。
高跟鞋、胸衣、裙撑,与其说是承托了女性的曲线,不如说是增加了她们的无能。

说白了,以《白雪公主》为代表的迪士尼影片,塑造的就是一批满是刻板印象的「公主」。

她们美丽高贵,也柔弱无能。

随着世界女权运动的发展,很快,迪士尼公主进入了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被称为「探索期」。

迪士尼公主的形象逐渐多元,人物也更加立体。

把这个时代带入高潮的,正是《花木兰》。

...

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性?

和其他「迪士尼公主」相比,花木兰处处表现着不同。

迪士尼公主中,大多数要么出身王室,如白雪公主、小美人鱼;

要么嫁给王子,如灰姑娘、贝儿。

...

而花木兰,却是民间出身,也没有嫁给王子。

这说明什么?

听起来,王族高贵优雅。

可所谓的「王室身份」,本质上不过是父权制的产物罢了。

公主成为公主,是因为她有个国王老爸;

王妃能当王妃,是因为她丈夫出身王室。

说白了,父权制的思维就是——

女性要依附于男性,才能获得身份地位。

...

可花木兰,却是一个具有鲜明独立意识的平民女性。

她决定替父从军,完全出于自我意识;

得到人们的尊重,不是因为父亲或丈夫的血统,而是自己的军功;

父亲带给她的荣耀,不是姓氏,而是「忠、勇、真」的精神。

这个角色的独特性,对迪士尼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

1998年,迪士尼可谓内外交困。

此前的两部电影,《钟楼怪人》和《大力士》票房均不理想。

以至于,迪士尼对《花木兰》并不看好。

可一经上映,好评如潮。

烂番茄网新鲜度86%,网站给出的评语是——

《花木兰》冲破了迪士尼原有的藩篱,给迪士尼带来了新的曙光。

...

这,就是我对《花木兰》失望的第一个原因——

这部曾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被迪士尼彻底毁了。

《白雪公主》《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真人版都可以是爆米花电影。

可唯独,《花木兰》不行。

...

从全球瞩目,到骂声四起,《花木兰》只用了一部预告片。

原因?

预告里面,满是史实错误。

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诗》里,居然出现了福建的土楼。

...

原本可以很好看的「鹅黄妆」,变成了粉刷墙。

对历史细节的儿戏,让国内观众觉得,自己的文化受到了侮辱。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经历类似的电影——

《艺伎回忆录》。

...

这部由巩俐、章子怡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当年在日本也是骂声一片。

日本人愤怒的原因,和我们几乎一模一样。

首先,好莱坞完全混淆了「艺伎」和「妓女」的区别。

在日本历史上,「艺伎」身份高贵,是卖艺不卖身的。

影片中拍卖「艺伎」初夜权的情节,根本不可能出现。

...

再者,日本观众也像我们一样,对电影中的化道服错漏强烈不满。

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服饰,和服,影片中居然扣反了。

和服的扣子是左扣,可影片中居然是右扣。

在日本,这是逝者穿衣的方式。

类似的错漏层出不穷,绝不比《花木兰》少。

...

因此,有日本媒体发文称,「这是对日本的文化强暴。」

电影女主「小百合」的原型岩崎峰子,甚至直接将电影原著告上了法院。

在日本人看来——

这就是一部美国人拍、中国人演、看似讲日本故事,实则四不像的意淫影片。

但,除日本以外,《艺伎回忆录》在其他市场,却几乎都是好评占上风。

不仅票房反响热烈。

更是斩获了奥斯卡最佳美术、服装、摄影奖。

这说明什么?

作为一部讲民族文化的电影,《艺伎回忆录》和《花木兰》,无疑都很失败。

...

可如果,只站在电影的角度看,《艺伎回忆录》其实颇为出彩。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完整的成长轨迹,和人物弧光。

和《花木兰》类似,巩俐在《艺伎回忆录》里同样饰演一个反派角色,初桃。

初桃,是小百合之前最富盛名的艺伎。

...

她被无数人追捧,成名已久,性格泼辣,却对所爱之人求而不得。

初桃的暴戾乖僻,来自于多年的孤寂。

她美艳、富有,却不断被身边人背叛。

那场雨夜彻底爆发的戏,初桃像一团火焰剧烈燃烧,又迅速熄灭。

...

初桃离开的最后一幕,多少观众为之震撼。

可在花木兰中,巩俐演了什么?

一个派女巫,立志报复打击女巫的汉王朝。

眼中全程毫无波动,却在最后时刻,被花木兰的主角光环感化。

还没来得及做点什么,就……死了?

...

有人说,巩俐年纪大了,演技下滑了。

我不觉得。

在此之前,巩俐也曾出演过一部角色定位类似的电影,《三打白骨精》。

巩俐在其中饰演白骨精,一个没什么特色的反派。

和《花木兰》中的角色一样,白骨精是个「三无配角」——

无背景,无性格,无特点。

可巩俐愣是靠眼神,完成了人物塑造。

比如,白骨精回忆过往经历时,巩俐的眼神是这样的:

...

从凶狠暴戾,到内敛哀伤。

一个眼神,「白骨精」这个角色就立住了。

可惜。

《花木兰》中,无论刘亦菲还是巩俐,连这一个眼神的机会都没有。

花木兰不需要成长,是天生的武者,从小就觉得「谁说女子不如男」。

刘亦菲也没有任何表情,就盯着一张毫无情绪波动的脸,演完了整部电影。

...

这样的角色设计和情节处理,就算从国家博物馆请人做服化道,都没有意义。

...

前面说过,历史错漏不是《花木兰》的根本问题。

因为迪士尼的受众群,从来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

对全球观众来说,会在意历史细节的,只有中国的观众。

这相当于,整个文化背景的维度扩大了,细节变得无关紧要。

什么意思?

比如,对整段中国历史来说,朝代的区分十分关键。

因为中国朝代更替的历史,只有2000多年。

但,放到全球的范围来看——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个朝代,就相当于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个国家。

对其他地区的人来说,发生在哪个时期并不重要。

只要是中国元素,就好了。

...

比如土楼,在历史上看,这当然是错误的。

我不认为,迪士尼不知道这个错误。

且不说如此大制作,里面一定有专门的中国顾问。

就算随口问一下,刘亦菲、巩俐,也不难得到回答。

所以,迪士尼选择土楼,本来也不是为了符合史实。

而是为了,体现所谓的「中国特色」。

什么特色?

西方对中国人一个重要的刻板印象:

Small eyes and large family(小眼睛,大家族)。

...

在许多欧美人的印象中,中国人热衷群居,喜欢几世同堂。

而土楼,正是这一特点最好的证明。

并且土楼在外形上,也确实更适合拍摄。

开场,木兰在土楼中追母鸡的片段,没有什么硬伤,反而是加分项。

所以,如果电影本身的叙事没有问题。

那么,历史细节的错漏,其实并不会让《花木兰》烂得如此彻底。

...

不过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这种错误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

历史细节的错漏,虽然没对电影本身造成伤害。

却充满了西方人「文化挪用」的傲慢,和对中国的刻板歧视。

「文化挪用」,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很火的一个词。

世界各国的键盘侠,靠这个词撕遍整个欧美圈。

本月初,英国歌手阿黛尔发了一张照片。

照片中,她身穿牙买加国旗造型的泳装,梳非洲发型。

...

很快,她被键盘侠围攻了,纷纷指责她「文化挪用」。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文化挪用」是指某个强势文化,以误解或恶意的方式诠释或侵占弱势文化。

比如,2018年,一个美国女高中生晒出自己穿旗袍的照片。

很快又被围攻,有人表示:我们的文化不是给你参加舞会用的。

...

对一件泳衣、一身旗袍如此敏感的网友,却对《花木兰》视而不见。

是否真实呈现了历史,并非影片好坏的关键。

但,却反映了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

无论《艺伎回忆录》还是《花木兰》中——

亚洲的历史,都仿佛是好莱坞可以随意取用的玩意儿。

他们粗暴选取自己认为有用的元素,拼接成一个卖钱的商品。

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尊重可言。

...

这一点,也体现在对「刻板印象」的强化上。

好莱坞对华裔演员的潜规则,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章子怡就曾多次谈到,好莱坞给华裔演员的角色,往往非常表面。

稍有深度的角色,宁可给黑人演员,也不会给亚洲人。

好莱坞是欺负亚洲演员的
钱会减半
然后 他们知道
你们挤破脑袋都要这个机会
现在的状态就是这样子的
因为往往他们(好莱坞)
会给亚洲人的角色就是很表面化的
但凡有一点内容的话
他们宁可给黑人演员

...

华裔,在好莱坞制作中的角色,往往只有一种:

打戏演员。

要么是如成龙、李小龙一样的「功夫明星」,要么是杨紫琼一样的「打女」。

哪怕是取材于中国的大制作《花木兰》。

担纲女主的刘亦菲,无非也就是一个戏份多了点的「打女」。

预告出来时,许多人夸赞,刘亦菲的打戏。

强调动作完成的有多么流畅,为国争光。

...

这正是让我不满的地方。

一百年过去了,华裔演员的价值,依然只有「打戏动作流畅」?

在欧美影视题材中,亚裔演员的深度不值一提。

即便要体现所谓的「东方智慧」,往往也是和「中国功夫」有关。

比如《功夫熊猫》中的乌龟大师——

看上去充满智慧,实际上,无非也就是个高级点的「打龟」。

...

对《花木兰》中的「文化挪用」和「刻板印象」,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尽管,这并不是我骂《花木兰》的本质原因。

我骂它,就是因为它本身「烂」。

两句话概括,我对《花木兰》的评价:

诚意不足辜负期待,不求上进糟蹋题材。

无论怎么看,都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片」。

...

添加公众号: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独立思考的高质量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