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员当然需要天赋和人格魅力的加成才能有标识性。

我与朋友谈到表演的乐趣,在如今演员市场被“比较化”的时代,我们总能看到“吊打”“飙戏”“炸裂”等可笑的词。

《演员请就位》中,数十个演员被定级,被评论,被比较,意义何在?像是一场“饥饿游戏”,为了争夺S级和被节目“妖魔化”,在最短的时间炮制出最幼稚的戏码。

...

在我看来,表演不应该被这样定义,演员也不应该沦落到需要靠比赛来证明自己。

这仍然是市场和网络时代的胜利,而非演员自身的重塑。

同样的,留下什么比证明什么更为重要。

...

...

由周迅、陈坤和陈国富创立的山下学堂就非常低调而实际,这样的表演学堂更能帮助演员打开正确的表演方式  

为什么我们不会在国外看到这样的一种“演员比拼”?

这是市场所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好莱坞竞争如此之大,也许多数心怀表演梦想的演员都止于半途,但事实一再证明,真正的好演员不会沦落到如此境遇。

...

很多国外的演员都乐忠于登上百老汇舞台,原因是在于能够直面建立和观众的联系,磨砺演技。国内也有不少好演员尝试舞台剧,如袁泉、秦海璐等……

...

推荐大家看看袁泉和秦海璐出演的话剧《青蛇》  

当我们看国外电影时,你总能看到梅丽尔·斯特里普、伊莎贝尔·于佩尔、凯特·布兰切特、朱利安·摩尔等大师级的演员,而那些演技不过硬的人,永远走不长久。

而无论是商业还是市场,大部分的人都会更欣赏有阅历,有沉淀,有价值的演员。

...

由梅丽尔·斯特里普、妮可基德曼主演的歌舞片《舞会》将于12月登陆NETFLIX,尽管已年过70,梅姨却仍然戏约不断  

要我说,中国市场不够果断,好和不好,所有人都分得清,甚至是混迹“饭圈”的粉丝们也都分辨得清楚,但大部分人都愿意以外在的因素和所谓“宽容”的心去对待一个演技拙劣的明星。

这也是长久以来市场的弊端,我们无可奈何,只能感慨过去的时代里,香港电影圈何其繁盛,内娱文化也涌现了像“四大花旦”这样业务和外貌都拔尖的女演员。

...

...

...

...

只是演员这行业向来都是残酷的,有实力的多了去了,凭什么我们要去买票看你的戏?

这是非常现实的考验,天赋、努力、人格魅力、作品、观众缘缺一不可,才能造就一个顶尖的演员。

...

三获奥斯卡影帝的丹尼尔·戴-刘易斯  

表演不需要比较,见仁见智,真正好的演员,谁又会不知道呢?

一个几分钟的片段和舞台是无法让一个演员静下心来去打磨自己的,而那些低调有实力的演员也从来不会去证明自己有多厉害。

这不怪演员,更不怪市场,可能责怪的,只有这个时代的“艺术在被逐渐边缘化”。

...

纵使表演有很多种派别,但我和朋友谈起时,一致认为“共情感”才是一个好的表演的标配,有些人演得很好,但你无法产生共情,有些人只需要站在那儿,便足以牢牢抓住你的目光。

这样的演员,全世界也屈指可数,每个人的审美不一,但全世界都认为她好时,没有人会产生质疑。

...

伊莎贝尔·于佩尔和凯特·布兰切特合作舞台剧《女仆》  

而这屈指可数里,就有我最爱的伊莎贝尔·阿佳妮。

阿佳妮很魔幻,无派别,无路数,更无自我。那个自我,在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转变成一种“超我”的能力,你去豆瓣一览她的电影时,会发现类似的评论,大抵都在说:“这样一个演员,无论什么年龄,都可以吞噬电影本身的光芒。”

...

阿佳妮的电影很容易和“精神病”“神经质”“疯狂”“妖魔”挂钩,无论是特吕弗还是波兰斯基的电影,她都可以把导演特质吞没,转变为一场自我祭奠仪式,观众乐此不疲的只想看她。

...

特吕弗《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和于佩尔不同,一个狂放,一个收敛,却都“共情感”十足,完美体现了表演风格的两极呈现,也都是毋庸置疑的表演大师,只看观众更喜欢谁,或是更倾向于谁的风格和魅力。

...

波兰斯基《怪房客》

《杀人的夏天》诞生于祖拉斯基的《着魔》两年后,彼时的阿佳妮,早已蜚声国际。

她的确给人产生一种错觉,像是一出道即巅峰,毫无障碍地跨入了表演大师的行列,且她的特质至今也无人能复制。

...

一种表演上“超我”的意识占据了电影百分之五十的魅力,人们爱上她的脸,更膜拜在她惊人的演技下,似乎她和角色共生的能力与生俱来。

...

虽然从表演来看电影有些粗浅,但只要有阿佳妮的存在,很难不谈到她的表演。

如果有人问我极致的疯魔表演是什么时?我会说去看看阿佳妮的电影吧!你会找到答案的。

...

《杀人的夏天》从剧本构造来说,很是悬疑十足,一个曼妙的少女来到一座小镇,她行为大胆,面容姣好,衣着艳丽,像是在刻意展示,却轻而易举的迷倒了消防员蒙多。

...

影片倒是以蒙多为第一叙述旁白的形式带我们进入到了电影空间中,那个沉闷的夏日,他第一次见到艾丽娜,她妖娆而娇俏的坐在石凳上,一瞬间便让蒙多倾倒在她绿色的石榴裙下。

...

随同她而搬进小镇的是瘫痪的父亲和沉默的母亲,而终于在一次舞会中,他们通过弟弟的介绍而相识,不久后,便坠入了爱河;

...

可艾丽娜的脆弱和癫狂,情绪化和不安定让性格平稳的蒙多深受打击,就在新婚之后,艾丽娜突然失踪,在找寻后蒙多发现她已住进了精神病院,对他的记忆逐渐模糊……

...

...

...

看似浪漫爱情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阴谋,这是剧作上给我们设置的悬念,通过多人叙述的旁白和闪回的形式将我们和那个夏天连接在了一起。

...

...

...

我们都渴望看到记忆中的残败,却不想艾丽娜的性格所致是因为母亲早年被三个男人强暴而生出了她,她知道真相后一直想为母亲复仇,更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

...

单看影片的设置,其实很简洁明朗,没有过多的使用悬疑片拍摄手法,而是平铺直叙,把更多的悬念刻画于艾丽娜的精神心理转变

上,她眼神里暗藏秘密和惊惧,母亲不愿她再提前这段肮脏的往事,而她的多疑也险些让父亲丧命。

...

...

...

她的不安来源于自我身份的模糊和对自我的厌恶,这是导演剖析艾丽娜这个角色所引导出来的精神病源;

蒙多只是她所利用的一个棋子,但她也寄望过和蒙多的种种甜蜜瞬间,可这不足以让她忘记她最终的目的。

她口口声声说要手刃三个强奸犯,却始终保持着对外界的警惕和猜忌。

...

...

...

最终,她的猜忌让她迷失了自我,在知道真相后她仿佛丢失了自我,也把自己的人生祭奠给了毁灭之神,走向了虚无边界。

...

而蒙多,这陷入爱恋而始终不可得的男人,误信了传言,冲出了理智的车门,在枪火之声后也终于完成了自我爱的祭奠。

...

说到底这是一个毁灭的故事,毁灭自身,毁灭他人,也毁灭了现在与未来,唯一留下的只有不堪回首的过去。

...

影片在开头和结尾处都给了我们十足的猜想,艾丽娜是谁?蒙多结果会怎样?

以他们的视角叙述引我们走入了一个罪恶的冬日,来到了杀人的夏日,最后抵达毁灭的深渊。

...

...

...

阿佳妮所饰演的艾丽娜,看似肤浅妖媚,却极具杀伤力。

她把这一角色连贯性的起承转合都融入了自己忘我的表演中,如她的阿黛尔,如她的卡蜜儿一般,都让我们完全信服于她所创造的角色中,甚至沉迷而无法自拔。

...

...

...

从电影角度来看,《杀人的夏天》并没有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偷香》那般所创造的诗性朦胧意境,因而也无法上升到更高的立意空间。

但阿佳妮的表演却也可以让我们忘却导演所表达的不足,这是演员的能力,更是演员的魅力。

...

...

...

而从表演角度来看,你可以说阿佳妮的角色类似,但你无法说她演得不好,阿佳妮的所有电影角色全然可以被写成一本精神病史作为研究;

...

我们可惜她今日不再常出现在电影里时,也时常感叹她和角色的贴合度仍旧令人惊讶,无论什么时候,再看她的电影时,你都会被她的美貌和演技所震惊。

这样天赋异禀的演员,百年也难出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