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篇文章写于第92届奥斯卡颁奖前
更多精彩资讯和影评、电影资源,关注微信号“杜克电影”

对于熟读《小妇人》原著的书迷来讲,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在小说中传递的是一种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四个姐妹的性格迥异,最后的结局也自然不一样。

在19世纪的美国,女人的命运是同等的衰弱,以乔为例,她有自己的创作理想,却仍然被资本的出版商所控制,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哀。

而又以艾米为例,她钟爱绘画,却仍然被马奇姑妈视作进入上流社会的最后一根独苗。

可我们被《小妇人》打动,其实是四个女孩的成长,随着岁月的变迁,各自都在命运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这才是《小妇人》故事背后的能量,忠于自我,坚持本心,并没有以“女权的制高点”来覆盖成长的缺失。

而拍摄《小妇人》并不是件明智之举,毕竟原著足够经典,且宏大的叙事背景如若失手便会沦为弱智的玛丽苏言情电影,亦或者不伦不类的说教片。

可格雷塔·葛韦格一直在为当代女性题材找寻出路,《小妇人》并不像简·奥斯汀的小说,以完美的爱情收尾,观众可能更愿意把理想化投射在电影上。
那身为女性导演的葛韦格也有这样的困惑,如何以现代人的身份切入历史故事中,又如何以现代的手法来描绘这段青春故事?

所以她为了保证自己的《小妇人》能够被更多人观赏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欧美影坛四大“顶级流量”出演此片,西尔莎·罗南、蒂莫西·柴勒梅德、艾玛·沃特森以及梅丽尔·斯特里普。
从演员配置来说,这可是所有导演梦寐以求的黄金班底,之所以说“顶级流量”,并非只有人气,没有实力。

熟悉好莱坞电影的影迷对这几个名字太熟悉了。
梅丽尔·斯特里普站在当代最伟大女演员顶峰的位置,愿意为《小妇人》出演,实则更看重葛韦格的才华和《小妇人》的价值。

而从《哈利·波特》走出的艾玛·沃森虽然演技一直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一直在为女权发声,出演本片是最好不过的证明。

蒂莫西·柴勒梅德是90年来最年轻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者,他的人气和塑造能力实为90后的典范。

至于西尔莎·罗南,她才与葛韦格合作了《伯德小姐》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今年她再度凭借《小妇人》提名奥斯卡,灵动的气质和实力的演绎已被所有影评人视为电影界的宠儿。

那拥有如此强悍的演员阵容,新版《小妇人》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值得玩味的东西呢?
我一直很喜欢看年代小说改编的电影,除了大众所熟知的《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其实还有在几年前看的《远离尘嚣》《简·爱》等也十分细腻和富有感情色彩。

《远离尘嚣》
但《小妇人》在故事上更有当代思想的格局,它在探讨女人们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格雷塔·葛韦格使用双线叙事来阐述过去和现在马奇一家的境遇,这样的描述手法或许会混淆人们的判断,也或许更考验导演的能力。但看完《小妇人》,你会发现这样的叙事手法有更强烈的对比感。

以二女儿乔(西尔莎·罗南饰演)为主线,开场便以她准备卖出自己的短篇故事开始,她在纽约正准备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却偶遇教师弗瑞德(路易·加瑞尔饰演),弗瑞德的设置颇为点睛,他是乔的现在,因为爱上乔,所以对她创作的故事直言道并没有什么灵魂。

乔一直对自己的才能很骄傲,突遇弗瑞德的批判,她显然很自负,此时她收到家书,自己的妹妹已经病危,她再次收起行囊踏上了返乡的旅途。

故事开始倒叙,马奇一家有四个女儿,大女儿梅格生性恬静美好,二女儿乔像个男孩子,时而叛逆,时而跳脱;三女儿贝丝性格安静沉稳,四女儿艾米是个不安于现状的女孩,时常因为和乔的拌嘴而弄得家里鸡犬不宁。
母亲是一个心善之人,因为父亲参与到南北战争前线,她照顾着家里上下,还乐于帮助穷困人家,是一个传统的慈母。


劳里和约翰的出现让马奇一家的两个长女生活变得鲜活四溢,他们一同参加舞会,一同聚餐一同游玩,在相处的过程中梅格爱上了家庭教师约翰,尽管对方一贫如洗,可爱情的步伐来得太匆忙,两个年轻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温。
而劳里虽然爱着乔,爱着不受世俗影响的乔,可乔只把劳里当做好朋友来看待。



这是故事的两条主线,而其支线一直在马奇一家来回盘旋,与其说这是一个成长故事,它更像是一本家庭传记。

四个女孩的成长轨迹是重中之重,在19世纪,女人的天命似乎只有嫁得好人家才能摆脱穷苦的命运,马奇姑妈那句经典名言虽然非常传统,但放到现在这个时代,仍然具有现实嘲讽性,她说:“女人只有嫁得好才有未来。”
乔也反驳过,对姑妈说:“可你就没有嫁。”
马奇姑妈信心十足地说:“那是因为老娘有钱。”

金钱和地位以及名声是从古至今一直附加在人类身上的标签,乔不信命,她只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作家,再加上她天性自由不羁,所以拒绝了劳里的追求。

劳里是个什么样的男孩儿呢?很可能人们会抱以“花花公子”的烂名在他身上,因为乔的拒绝所以断然离开,7年后再遇到艾米,他被艾米的倔强和才华所吸引。

这是新版《小妇人》最值得称道的一点,过去版本乃至小说原著对艾米的描述很片面,但新版故事中艾米的成长是最富有张力的。

她嫉妒乔的才华,又嫉妒劳里只爱乔,那是年少时的怨恨。
但随着自己同马奇姑妈在欧洲的游历,她早已判若两人,过去那个爱赌气的小女孩已经长成为拥有独立思想和判断的女孩。

但面对劳里的告白,她也臣服了,其实女人对爱情的渴望从来都是理想化的,不分年龄和界限。
劳里并不是花花公子,他只是懂得退让,也更懂得为自己找寻机会。

乔何尝没有后悔过,但如今听到劳里和妹妹的婚约后,她也开始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过去的争吵和散乱因为妹妹贝丝的去世而重新凝聚在了一起。

而此时,纽约教师弗瑞德的到来再次让她点燃了对爱的希望,乔从来都是被动的,她只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之中,过于自我,过于冲动。

贝丝的去世让她开始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她把这些年的记忆串联成一段家庭往事,不分白昼地写完了一本经典著作《小妇人》,与出版商的对峙也是新版《小妇人》最大的亮点,女性作家不再委曲求全,为自己赢得相应的平等,为自己的爱情主动追寻,那一晚的雨夜,她和弗瑞德走到了一起。

这看似最好的结局其实是对《小妇人》最开放性的隐喻,贝丝去世了,梅格为了爱情打败了现实的虚荣,乔用马奇姑妈留下的房子开了一所学校,弗瑞德和她一同成为了教师;劳里和艾米阴差阳错成为了伴侣,父母健在,战争结束,一家人在宁静的家乡吟诵这原本安逸的人生。

现在来看《小妇人》,它的确有许多现代价值值得我们去探讨,女人值得拥有一段爱情,但不应该是在现实的妥协下;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自由灵魂去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女人更应该把自爱、自尊和自我放在第一位,否则只能沦为现实的蝼蚁;女人更应该懂得反抗和主动,否则失去的一切都会在将来后悔。



可这是一本“女权小说”或者“女权电影”吗?
我不这么看,“女权”只是不平等社会所附加的词条,男女本应平等,谁都应该拥有自由的选择,而不是禁锢在传统之中。
《小妇人》是一次成长的自我提升,它告诉我们如何在成长中学会去爱,学会去珍惜,学会捍卫自己自由的人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