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伸出了左手,脸上是平和的笑容,神明伸出了右手,背上是恶魔的影子,眼底的善意变成了毁灭,无知的人步入陷阱,茫然失措后失去了自己,恶魔在叹息,神灵在嬉笑,他们握着双手,当阳光挥洒而下,谁才是真正的魔鬼?”——摘自网络 作者不详


...


         在朋友圈的猛烈好评下,昨天我去观看了《少年的你》。

         影片结束放映后,我久久地坐在那里,内心一片空白,虽然念北的爱情故事卷走了我那么多的眼泪,但当一切同情、怜悯都投向那个“被暴力者”“弱势”的一方时,我还是忍不住地去想,最后还是有人死了,胡小蝶死了,魏莱也死了。我们很感恩的看到,陈念和小北被编剧手下留情地还是放在了一起,他们带着成长的伤痛,但他们依然守候着彼此,小北不用再压低帽子低头躲避监控了,陈念虽没能“保护世界”,但她也尽可能地去保护了她能保护的人,他们终于肩并着肩站在了阳光下,他们也终于在没有人告知该怎样成为大人的情况下成为了大人,这是陈念和小北的“未来”,而魏莱的“未来”却定格在了那一天。

        影片中对魏莱人物形象的描写,虽然在时间上不占据大量篇幅,但很多细节处理和侧面描写却将魏莱的人设刻画的很有意味,尤其是第一个镜头的亮相,阳光的笑容、彬彬有礼的问好和姣好的容貌,让我们怎么也联想不到,她就是后来影片中那个施暴小团体的头目,这样的人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为什么一个像天使一样的女孩儿,内心里却住着一个可怕的魔鬼?

...

        当胡小蝶死后,我们可以从警察对魏莱的审问过程中看出,她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做了多么可怕的事情产生了多么恶劣的后果,她认为金钱可以摆平一切,某种程度上讲,她甚至认为自己拯救了胡小蝶,包括后来向陈念道歉时她也说过她给钱还可以帮陈念的母亲还债等充满了“孩子气”的话。

        第一次暴力事件被揭发,警察到魏莱家中谈话,家里高档的装潢和悉心照料摆放的奖状都表现出魏莱出身在十分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亦都是高知分子,权利和名誉在他们心里占据了大部分的位置,母亲在面对女儿参与的暴力事件问题上并不是首先审视自己的教育缺失,而是先想到“事情闹大了,谁都不好看。”对女儿择友观的教育也从侧面反映了父母某些扭曲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和优越感,父亲会因为女儿复读的事情一年都不理自己女儿,也许复读在父亲眼里看来是对家长权威的一种挑衅,不争气的女儿对位高权重的自己来说是件很丢脸的事情。郑警官对陈念说“你知道野生动物的眼神吗?在它们被抓被杀之前,什么都没有”,想必野兽之所以成为野兽一定也是习惯于撕咬和冰冷的野生世界了。我不知道魏莱父母在面对女儿的死亡后有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我们同情父母的遭遇,但我还是很痛心地看到当父母面对女儿的尸体时,连哭泣也仍然保持着像成年人那样的“礼貌得体”。

...

        影片中,黄觉饰演的警官列举了以往的一个校园暴力案件,一堆孩子将一个孩子活活打死了,最后在审问他们的时候,他们居然都不知道一个人原来是可以被活活打死的,这个案子的列举,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略显多余,但正是这个案例也向我们所有的观者传递了一个重要的讯息,即这样的案件还有许多,而这些案件的主角,他们都还是孩子,他们杀害了和他们曾在同一个教室朗读同一篇课文的同伴,而他们却不知道一记一记的拳头可以将昔日同读的同伴致死,我无法想象一群未成年的孩子怎样看待渐渐血肉模糊的和他们差不多年纪的受害者,但我知道邪恶的念头和猎杀的快感放在人类身上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而决定我们走向哪里的往往取决于我们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尤其是对一个正在成长期的孩子而言。

...

        在我看来,无论是接受审问时的魏莱还是乞求陈念原谅时的魏莱,她都是诚恳的甚至有点单纯傻气,尤其是她乞求陈念不要报警时说的那些我们认为极度荒唐的话,她谈到愿意用金钱换取原谅,谈到理想是考北大,谈到现在的朋友两面派不够义气。我认为她也许真的没有谎言甚至对自己的想法毫无掩饰,这些话语倒很像是她这个年龄的人说出来的话。这也是编剧的巧妙之处,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如此荒唐的魏莱,让你觉得恶魔有些时候正是那么纯真且披着“善意”的外衣,她的内心深处有她自己奉行着的“道理”。那魏莱就没有错吗,当然我们没有人可以轻易地说出因为魏莱是个孩子所以她就没有错,我们没有理由为暴力开脱,但我们有理由去探讨在魏莱为头目的这个小团体一切暴力行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我们许多人在看到胡小蝶跳楼后,都在心里想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为什么要跳楼?但如果试想我们就是当事人,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了,未成年的你我很容易产生以下的心理活动:反抗,我们势单力薄,可能还会换来施暴者的变本加厉;告状,同学们会瞧不起,学校会找家长然后引发更多麻烦或者是换来报复;找警察,拜托了,连老师家长都解决不好的问题,更不知道警察是否能真正的解决好这个问题了,因为仍然是一个兜圈子似的恶性循环。

         那就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吗?如果说看见同学跳楼后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只是小孩子的猎奇心理,一群孩子将红色墨水泼在同学的座位上只是小孩子的恶作剧,全班同学孤立一个同学还散播同学母亲的谣言只是一场闹剧,那将卫生间肮脏的纸巾扔在同学的脸上又意味着什么,殴打同学,扒光同学的衣服还进行拍照又意味着什么。小孩电话中欲言又止哽咽的话语、脸上受伤的印记、脏乱发臭的校服、突然剃光的头发是不是都可以揭示出什么信息。我在想,也许家长和老师再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可能结局就会变得有些不一样。试想如果魏莱的父母对魏莱再多一点点的关心,那么魏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然可以仰望星空”     但愿 越来越少的孩子生活在阴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