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资讯和影评、电影资源,关注微信号“杜克电影”

...

最近有朋友发现,我写一部电影很喜欢从导演和演员为出发点,其一是因为导演和演员的特质最为明显,倒并不是说其他的不重要,而是导演和演员更容易被放大直观感受。

那么我分享电影的目的也很简单,倒不是仅仅因为喜欢,而是想挖掘更多不同种类型,不同种表达的电影分享给大家。

有些电影可能在豆瓣上分数和标记观看的人数并不算多,但它们或出自名导,或者个性十足,亦或者它们容易被忽视。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为了让不熟悉的观众去更了解不一样的电影其实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常说“包容性”,其实包括我自己也在慢慢改善这一点,我并不是什么电影都看,贾法·帕纳西曾说:“所有电影都值得一看”(但不包括太糟糕的电影),而是各种有趣、类型化的电影。

...

所以在我推介一部电影时,我会考虑三点,第一我喜不喜欢这部电影?第二它值不值得推荐?第三它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地方。

所以我也尝试着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写法,不同的语气来传达这部电影我最直接的感受。有时候会觉得最好的直觉就是当你写完一部电影,这种感觉是不是对称电影的风格,因为早已经过了“过于表达”以及“过度解构”的时间段,那更多时候想做的是通过电影来了解电影。

我最大的愿望是写一部电影之后,你们可以感知到这部电影的某种精神,而不是它说了什么故事?也不是这部电影有多好。

这仍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去逐渐完善,但“电影媒介”我想最有意义的是,吸引那些还未爱上电影或者已经爱上电影的人,去认真看待电影,去慢慢了解电影的魅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天要写《宿敌》的原因,它在豆瓣上只有7分,7分什么概念?刚刚及格的水准,但它是否只值7分?每个人看电影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并不强求,起码在我看来,它不只7分的水准。

...

我们也一度在思考,一部电影视听语言和情感语言哪个更为重要?

这种问题是相悖的,因为都重要,只是哪个更占主导因素,哪个是辅助的力量。

电影所延伸的语言太过于丰富,所以我今天借丹尼斯·维伦纽瓦的《宿敌》来表达我对电影的某种看法,也许会有偏颇,也许你并不认同,但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不同电影里找到自己。

...

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丹尼斯·维伦纽瓦和凯特·布兰切特  

另则,除了欣赏丹尼斯·维伦纽瓦,我也非常喜欢杰克·吉伦哈尔,想着几乎没写过他的电影(之前写过汤姆·福特的《夜行动物》),所以想到了《宿敌》。

...

丹尼斯·维伦纽瓦和杰克·吉伦哈尔

杰克·吉伦哈尔和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搭配,有种相近相似感,维伦纽瓦原计划今年将有一部重磅大作上映,由蒂莫西·柴勒梅德、赞达亚、哈维尔·巴登、奥斯卡·伊萨卡、夏洛特·兰普林、张震等群星出演的《沙丘》。

希望届时我们能如期观看到这部电影!

...

《沙丘》释出剧照

在维伦纽瓦已知的几部作品里,《宿敌》算是最冷门的一部,在他还未凭借《银翼杀手2049》和《降临》巩固其艺术商业导演的位置之前,杰克·吉伦哈尔就已经和他合作了两次,分别是《宿敌》和《囚徒》。

...

《宿敌》

《囚徒》很多人看过,也有很多人喜欢,这部电影是典型的类型片,所以其构成并不算特别复杂和晦涩。

但《宿敌》却截然相反,它保留了维伦纽瓦最个人化的极致表达,我们称之为“作者系电影”,没有任何商业元素的成分,也没有迷人的叙事技巧,更多都是在表达自我和表达电影的多样性。

...

...

...

但它同样挑战观众的视听感受和心理承受力,因为很容易失去耐性导致看不明白,故而为什么有人提出费里尼的《八部半》在当年欧洲拿下了票房冠军,甚至在影史上有超然的地位,但却挤不进豆瓣的TOP250,因为它不以叙事为主,观众有时候太依赖叙事了,反而丢失了电影的纯粹概念。

可也并不是所有视听语言丰富的电影都是好电影,这是我必然要否决的。

...

《八部半》中的马斯楚安尼

《宿敌》不只7分的原因也正如此,我在其中感受到的不单单只有导演的热忱和他的个人风格,还有他所表达的一种虚无感。

这听上去有些病态,但在这部只有90分钟的电影里,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丹尼斯·维伦纽瓦那种阴郁的浪漫主义。

...

...

...

没错,阴郁的浪漫主义,这是他所有电影最令人窒息的美学风格,一种带有危险性质的诗性,仿佛集合了大卫·柯南伯格和大卫·林奇于一身,却要附和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身份中去做实验。

诺兰是科技人文主义的实验者,但维伦纽瓦不同,他是精神文明的驱动者。

...

《宿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有力量的潜意识源泉,一个人在欲望和诱惑的中心分裂后,是否能战胜超我的本质?

杰克·吉伦哈尔在其中的两个角色,是两者还是一体并不重要,这只是文本上所需的条件之一,而其他的条件亦包括外界的崩塌导致着个体的毁灭,现实与虚幻之间,行走着一只巨大饥渴的黑蜘蛛,它悬浮在世界的中心,隐隐操控着我们内心的邪恶,而周而复始的宿命论才是万物世界的本质。

...

...

...

这是维伦纽瓦提出的主观哲学意识,他在开篇便引用“混乱是未知的序列”来做引导,再从杰克·吉伦哈尔所饰演的A面历史教授中得出结论:历史都是以相同的模式在重复。

...

这是一种看似复杂,却很明了的论点,维伦纽瓦只是在个人的语境中把空间和环境给无限放大了,这和之后他执导的《降临》有相似点,《降临》也是以外星人的环境矛盾来回归到个人的宿命论身上,这是维伦纽瓦擅长于讲述的故事。

他一直在做一种探究:外部的混乱是否是我们内心真正的心魔?

...

...

...

《降临》

看完《宿敌》,其实就可以得出结论,不是,只有我们自己才是,他最终回归到人的“本格”上,所有隐喻的线索都只是迷惑观众的死物,如蓝莓,如钥匙,如裸替女郎的自淫,如致命的黑蜘蛛。

...

...

...

...

同样的,《宿敌》具有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也延伸出另一种特质,就是我前面所认为的“虚无感”。

这也是维伦纽瓦电影最大的特质,《边境杀手》和《银翼杀手2049》的虚无和存在主义论调是接近的,整体的世界构建了一个虚幻的磁场,人物的命运浮沉是存在中心的唯一闪烁点。

...

...

《银翼杀手2049》

...

...

《边境杀手》

但《宿敌》较为特别的是它对“人欲”的扩张,一个人在欲望面前分裂出隐性人格,这本身就是一种“超现实”的遭遇。

但它很极致地体现出欲望的危险性质,但同时,欲望的性感背面是危险,危险的对立面是虚无,虚无的侧面是现实生活,一个人该何种选择,才能把欲望吞噬,回归自我?

...

...

过度地理解《宿敌》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的自己哪个才是主导人格?时间线的正确顺序应该是怎样?

我不认为这很重要,解读导演所传达的信念感仍然是我所积极探索的,再者维伦纽瓦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构建得如同末世降临,其个人视听架构给电影带来了更深层次的魅力。

...

...

...

暗黄色的主色调,诡异的音乐推进,杰克·吉伦哈尔一人分饰两角的出色表演,和空间建筑带来的留白感,在文本以及视听和思想上,维伦纽瓦的统一表达才是真正值得赞赏的。

...

...

...

看的人一定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方向,但用“作者系”语境表达心理惊悚电影是非常困难的,维伦纽瓦的艺术人格也早已在《宿敌》中逐渐清晰。

所以在后来看他其他电影时,会有强烈的方向感,所以《宿敌》才是真正意义上确定他个人特质的电影,以小见大,以个体延伸出宏观。

...

而那些所谓的欲望和分裂,自我为敌的挣扎,其实都如他的电影语境一般,太过于虚幻和阴郁。

最后回归到本真,欲望不再是一只丑陋的蜘蛛,你我不再是混淆的分身,世界也不再只是一片忧郁的暗黄色。

我们都将回归真实的世界,放手虚幻的缠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