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前苏联影坛因为弗拉基米尔·缅绍夫导演的一部影片的出现而经历了一场地震。是继《战争与和平》之后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前苏联电影。

影片的情节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终于70年代,影片把两个时代进行了对比,着力表现中年人的命运,描绘了这一代人的心理状态,涉及了许多观众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道德、幸福、人生价值等等。片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和果沙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

在我们深入了解《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部经典剧作之前,了解苏联电影的相关历史背景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这部电影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从苏联电影的特点来说,苏联电影故事性极强,艺术内涵丰富,既不太商业,也不太文艺,看过之后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感动长存心中,而且体裁的多样化也完全能与好莱坞相提并论。

再结合苏联的历史发展来看,鉴于美苏两国的长时间对峙,每一次苏联电影来到国际上,都会先伴以周遭西方国家的嘲讽与冷眼,但是当他们看完之后,又不得不承认苏联电影真是让人无话可说。前苏联电影的艺术成就在于,它能让人忘记冷战,忘记意识形态的不同。

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极难得到理解与尊重,却依然运用高超的电影理念战胜了一切偏见。在冷战时期,苏联电影甚至获得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电影奖项,包括两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战争与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及多次提名,可以说是盆满钵满,荣耀长存。当时,前苏联是世界电影强国之一,影响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影迷。

再从片名来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部电影的片名出现早于电影的制作,《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部电影的片名乃是一个俗语,产生于16世纪。在伊凡雷帝(1530-1584)执政时期,官府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在交纳租赋和服兵役的问题上,各阶层民众一轮不休。为了使这些问题获得解决,不少民众到莫斯科请愿。他们噙着热泪,请求沙皇断定是非,造福于民,但请愿者却遭到严厉惩治。

有一次,伊凡雷帝正在宫廷附近的村镇小憩,一些请愿者得悉后马上赶到这里向沙皇慷慨陈辞。伊凡雷帝大怒,下令逮捕这些请愿者,命令剥去他们的衣服,用沸酒浇烫,用蜡烛焚烧他们的须发。就这样,请愿者伤痕累累,空手而归。然而,这却引起了人民大众对沙皇的不满,从此请愿者悟出了沉痛的血的教训,眼泪无济于事,莫斯科(当局)是不会相信眼泪的。

以后,当人们愿望得不到同情时,就用《Мо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这句话来表示心中的不满。而这句谚语的阐意也是极符合电影的主题的。

这部电影从主题上来看主要是从三位女性对待爱情的不同价值观念展开的。油漆工玛丽娅是那种有着传统观念的姑娘,希望有一个可靠的伴侣,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眼下她已交上了一个男朋友尼古拉,也是一个工人。

面包工柳德米拉则性格热情、开放,但她有虚荣心,想以自己的美貌在莫斯科中个"头彩",取得养尊处优的生活,她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爱结交名流而本部影片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对待爱情的价值观是希望寻找一份真实的,没有阶级观念的电影。单纯的爱情幻想却败给了事实,依靠谎言与鲁尔多夫相爱的卡捷琳娜最终以被抛弃为结局,而40岁以后的卡捷琳娜最终以自己的真实身份为她迎来了一份真正属于她的爱情。

从电影的视听语言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话,作为表现主体与主体所处环境的拉镜头运用对于表达主人公卡捷琳娜的内心情感有很大作用。当卡捷琳娜怀孕后约鲁尔多夫在公园见面,鲁尔多夫对于这个孩子不以为然,年轻的卡捷琳娜希望鲁尔多夫能够帮她找一个医生把孩子打掉,但鲁尔多夫并没有把卡捷琳娜的话语放在心上,还不负责任的和卡捷琳娜说:“这是你们女人的事情,你们工厂不是要负责员工的身体健康的吗,你应该去找你们工厂。”

随后,鲁尔多夫借故离去,只留下卡捷琳娜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这时候,一个拉镜头的运用:镜头从拍摄卡捷琳娜的近景到随着鲁尔多夫远去的背影渐渐拉开,从近景到中景到全景最后到了一个只留下卡捷琳娜一个人孤独落寞的坐在公园长椅上的远景,拉镜头的使用向我们描绘了落叶飘零下身影单薄的卡捷琳娜的孤独场景。

再从色彩这个角度来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部电影,导演有意识的将色彩的变化与对比手法进行结合运用。卡捷琳娜在她年轻的时候,衣服色彩都是冷色调,衣服颜色偏素雅与好友柳德米拉艳丽的衣服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衣服颜色的选择是她们各自性格的不同的代表性展现,年轻的卡捷琳娜是一个单纯质朴的女孩子,追求简单的爱情;而年轻的柳德米拉则是一个热情开放的女孩子,在爱情观上有虚荣心的一面。再从40岁这条时间线索来看,随着卡捷琳娜的身份以及社会地位的改变,她的衣服色彩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40岁的卡捷琳娜已经是工厂的厂长,这时的卡捷琳娜工作时身穿西装正服与年轻时作为一名女工时穿的黑色长衣形成对比,衣服的颜色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工作之余,卡捷琳娜的服饰为卡其色以及淡亮色为主,最大的改变我们可以在卡捷琳娜在火车上遇见戈莎时,卡捷琳娜在适体的打扮的基础上戴了一条亮黄色的头巾,在整个都是暗色的火车背景下,这条头巾显得格外瞩目。

当年老的鲁尔多夫再次找卡捷琳娜时还是约在了他们年轻时相会的那个公园,从色彩上来看,这时的卡捷琳娜仍然是身着一身黑色大衣但她手里拿了一束色彩艳丽的红玫瑰以及手提了一个红色的手提包,在整个色彩背景的基础上,红色作为重点色既是人物心理的映照也是人物地位的转变。

除了色彩上运用对比手法进行比较外,影片中在不同角度大量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情感的变化。卡捷琳娜两次和鲁尔多夫见面都是选择了同一个公园,同一个长椅,但人物情感却早已是物是人非了。年轻的卡捷琳娜在长椅上处于被动地位,低着头祈求鲁尔多夫的帮助,而40岁的卡捷琳娜和鲁尔多夫说话时抬头挺胸,自信的和鲁尔多夫进行交谈。通过对比这两个同地不同时的场景,我们不难发现特写镜头以及人物主体语言的转变也是对比的一个方面,第一次的公园会面,主要是鲁尔多夫在说话而卡捷琳娜的话语处于被动地位,镜头次数上鲁尔多夫也是明显多于卡捷琳娜的,其中的特写镜头则展示了鲁尔多夫的不耐烦,表现出了他的不负责任;而在第二次公园会面时,卡捷琳娜的话语处于主动地位以及特写镜头主要围绕卡捷琳娜展开。

最后从隐形线索来看这部电影,眼泪是这部影片的一条隐形线索。卡捷琳娜在这部长达150分钟的电影哭泣的次数屈指可数。卡捷琳娜第一次哭是鲁尔多夫对于她怀孕的事情不管不顾时的无可奈何的泪水,第二次哭是40岁以后的卡捷琳娜面对生活中遇不到一个爱她的人留下的悲伤的泪水,第三次哭是戈莎离去并且她意识到他不会再回来时悲伤的泪水,第四次哭是戈莎离去后再次回到她身边时候的开心的泪水。四次不同时期的泪水,既是卡捷琳娜内心情感的变化同时也是她人生发展的缩影。

...

在卡捷琳娜找不到戈莎哭泣的时候,她的好友说了一句:“得了,得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在不相信眼泪,而该行动。”这句话既是对卡捷琳娜现有状态的一个概括同时也是她前半生的一个概括:卡捷琳娜一直在行动着,从一个工厂女工到工厂厂长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一个单纯的少女到抚养一个孩子长大的单亲妈妈,从一个不相信爱情到最终相信并拥有这一份美好的爱情的幸福者……她一直在行动着。

这部片子也是一个价值观很明朗的影片,片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为着她所希冀的一切一直在不懈努力着,结合着苏联当时的时代背景,主人公的发展线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联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这么多有利的因素,它当之无愧的获得了1981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1980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弗拉基米尔·缅绍夫的金熊奖(提名)。

...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所以再见,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