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知道我挺喜欢这部电影,但一直对我到底喜欢它什么没概念。记得看了好几遍,初中来日本游学时也拿着小平板下载了这部拿出来看,没想到高中还写进过作文里。现在看起来很有成功学鸡汤的味道。可以看出我一以贯之推崇的反思方法论,“好学近乎智”。本文创建于2018年4月13日22:13,为参加第一届中学生哲学大会用稿。高考前不久还能跑上海玩,还有去上海念中学的朋友挂念我,深刻体验到自己的文化资本,以及我不如我想象得那么透明、边缘、不被惦记、不被重视。会议主题如下: “认识你自己!”是被刻写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经常被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们引用来规劝世人,认识自己真正的价值。请以“认识你自己”为主题,谈谈如何认识自己的价值及实现价值的方式。
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讲述了落魄的小剧场演员樱井和黑道便利屋近藤互换身份的故事,可以称之为关于自我认识这一哲学问题的一次实验。其中失忆的近藤为寻找丢失的自我而不断探索的历程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深思,也对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本文从《盗钥匙的方法》这一电影的评价出发,通过对主人公自我认识的方法的研究,探寻自我认识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情节的设置为两人互换身份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背景。近藤是隐匿于黑社会中的独行侠,行踪隐秘,“连委托人都见不到他的面”;樱井是失业、失恋、失败的潦倒穷光蛋,除了催缴房租、税款的没有任何人关心他的存在。这样两个脱离于普通社交圈的人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不惊动外界而互换身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与哲学家们所设想的“肉体不变而被换入另一个灵魂”案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失忆的近藤对自我原有的认识全部消除,只剩下一个被强行赋予的身份、住所和职业,以及一个等待他发现的过去。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近藤对自我肉体成熟的直接认知和对自我记忆的空白形成了矛盾,从而促使他通过一种最现实通俗的方式重新认识自己,即逐步了解自己的喜好、性格、需求等可以直接感知和理性思考的特征来找到能使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的证据。但是这一看似简单的认识自我的方式实际上已经在无形中融入了近藤之所以为近藤的个人习惯和价值观念:即使对现实有所疑惑,但仍然接受现实,在笔记上整齐有序地记录自己的信息,积极乐观地为了未来的生活而努力。
假设是一个悲观厌世的人,他会陷入“为什么我会碰上失忆这么倒霉的事”“为什么我要被迫过上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生活”这类根本不会有答案的疑问中而止步不前。这也对自我认识的意义指明了一个可行的方向。自我认识的目的是为自我提高而拓展可能的空间。换句话说,自我认识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自我的发展而认识。无论是怎样的思考,其目的都不外乎于解决矛盾。解决内部矛盾,解决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矛盾,都是为了寻找到在冲突中寻求统一和解,或退一步——保全自己。而解决矛盾的目的又不外乎于促进发展。促进发展的方式则是自我定位。
自我定位看似抽象虚无,难以实行,其实说到底就是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身份和地位。毕竟我们活在当下,面向未来,如果没有对自我位置的清醒认识,很容易迷路在纷至沓来的人生岔路口前。近藤的失忆和身份被偷是他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在这样的突然变故面前,假如真的没有恢复记忆的那一刻,那么近藤就将以樱井的身份活一辈子。既然要活,就不能糊里糊涂、浑浑噩噩。于是近藤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演员,并为这位置而奋斗。从坚持看书到无时无刻的练习,这些努力不仅是对自我向上的原始动力的回应,更是对自我的一种从实践角度来说的切实的认识和塑造。
正确的自我定位的确是对人大有裨益的。苏格拉底曾说:“我不是智者,我只是一个爱智慧的人。”正因为苏格拉底不以智者自居,而将自己定位为“思想的助产士”,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做的是启迪智慧而非传授知识,西方思辨性哲学才会滥觞于其独特的问答式对话。
由此可见自我定位不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才华如何横溢,或是学识如何浅薄,而在于通过思考自己当前的身份来明确自己应做的事,并且不被世俗的观点所干扰,坚定不移、倾尽全力地专注于自己应做的事。人作为发展的人,优缺点并非固定不变的本质,只有时时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并对当前的自己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整、改善,才能获得真正有效的进步。
诚然,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时是没有过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那么这时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时间会让我们归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在理性、知识的支撑下,自我定位就不再是空话或是难于实现的理想。
当我们无所适从时,目光不再是一味地寻求、参考外界的既成定义,而是转向对精神世界的深沉内窥,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为外物掩埋,不为世俗拘束,活出自我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