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贝洛基奥有一部电影叫做《中国已近》,但现实与这个片名相去甚远。

前一阵子,第75届夏纳电导结公布了官方片单,其中有一部朴赞郁的《分手的决心》(汤唯,朴海日主演),以及是枝裕和的日韩混血新片《掮客》,连伊朗这种审查严格,且“经济发展不足”的国家也有两部电影出现在了主竞界片单中。明显地,这届的戛纳阵容不论是从选片还是评审来看,都与75周年的节庆氛围和那座特别镶钻的电影圣杯不太相称,我们都知道,疫情的确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可哪怕在这样看似有利的情况下,我们的华语电影,在补片之后,依旧只有六部短选(包括平行单元)。令人心寒的数据......

不过,在导演双周单元,总监称目前有部亚洲电影由于“技术原因”暂不公布,那多半是大陆电影了(后来被证实为刘健的新作,无法放映)。
(补:之于最新了解到的消息,之前导演双周一直没公布的亚洲影片是中国导演刘健的新作《艺术学院》(个人认为《艺术家1994》这个名好一些),由于北京的疫情,参展的版本迟迟未剪好,所以遗憾地,无法考虑这部已入选导演双周的影片。这是他们官方的说辞。至于真实原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我就不变加推测了,但以刘健一贯的作者风格,再加上当今国家对于现实主义题材以及海外参展的加紧管控,很难不让人相信,这个“疫情原因”和以前的“技术原因”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再等等也许并非坏事,主要是刘健这么辛苦做了几年手绘的动画,没有入选戛纳的官方单元,而是到了关注度相对较少的平行单元,这对于影片之后的宣发是不太有利的。(夏纳电影节的势利眼体质让他们损失了不知多少好片),如果可以进到秋季威尼斯(甚至主竞赛),或者再压到明年柏林(可以保一个主竞赛),那样的话,未来前景也会相对可观一些。只能衷心祝愿了。)

言归正传,从19年的《一秒钟》撤片,到《兰心大剧院》和《风雨云》的无限延期,甚至是早已完成的《鸟鸣嘤嘤》,《英格力士》的“不见天日”。我们从中嗅到了一丝不安的,即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拖住正要从低谷走向高峰的中国电影,于是我们举步维艰......

说回到欧三大,其实戛纳与中国渊源并不深远,从1975年《侠女》的技术大奖,到最近的2015年候孝贤的导演奖,中国人在戛纳得奖得不多,尤其是仅有一次的金棕榈奖。而且戛纳基本都只会邀请已然成名的大牌导演,所以也不奇怪他们被批评为“大牌导演的订户”了。相较于其他两个竞争对手(尤其是柏林),戛纳的选片委员会的专家们对于华语电影的专业程度可能远远不够。(甚至不如鹿特丹和洛迦诺),并且对于新生代华语影人的发掘远不及平行单元多么遗憾!细数华语电影史,抛开第六代,第五代,台湾新电影一代这些早已凭其他的影展闻名国际的导演,谢飞,关锦鹏,许鞍华,徐克,杨凡,罗卓瑶,刘健彭浩羊羽,严浩,张作骥,陈果,甚至还可以加上拍韩语片的朝鲜族导演张律等等,这些不可不谓出类投萃的,并已被柏林或威尼斯认可过的中国导演却从未出现在戛纳的竞赛单元里面,是他们拍不好或是不愿报名吗?我看不一定。戛纳太保守了,讲真的,可世界电影的发展却是先锋者引领的。

However,戛纳仍以其优秀的营销(炒作)手段和对于人心的扰络一举超越古老的威尼斯和更年轻的柏林,于是现在我们看到威尼斯开始了与戛纳的“针锋相对”,柏林干脆剑走偏锋,在换上新总监查特里安后走上“洛迦诺之路”,变得极端作者化,先锋化。我爱戛纳,爱其对于世界上几乎最优秀的作品收纳,爱其卢米埃尔和德彪西大厅内经久不息的掌(或是嘘声),爱其平行单元发掘出如顾晓刚这样伟大天才的新生代导演。但我也恨戛纳,恨其孤高自傲的贵族精英姿态,恨其评审团时时失败的决策,恨其对大牌明星和导演的谄媚......好吧,实在毫不为过...

为什么入围难?从去年(2021年),华语电影32年来首次缺席欧三大主竞赛单元,以及今年年初,李睿以《隐入尘烟》入围柏林主竞赛,却在上映(2.25)的前几天突然宣布撤挡。我想,这与其农村现实主义题材不无联系,这(很可悲地)是当局极力回避的一个痛点,拿了龙标,照样给你一刀砍掉。

这种现象在这几年愈发的普遍,它传达出一种令人不安的讯息:中国是否在刻意针对欧三大的入选作品?中国在政治目标上将“建成电影强国”放在了2035年以前,这也是实现全面现实化的一年。可中国的电影真的“现代化”了么?经常被官媒提及的“里程碑”电影:《战狼2》,《流浪地球》,《长津湖》,或是《哪吒:魔童降世》等,这类电影明显企图走上好莱坞工业化的道路,并且试图力入政治宣传和吸引观众的“中国元素”标签……

结果呢?我们看到了无比陈旧,剧作老套,华而不实,以及错误的价值导向,多么寒碜的电影!但我们的同胞,一些对电影缺乏认知的观众,一些拥有过分“正确”的政治立场的观众和被工作单位或是学校组织观影的观众,纵容了中国电影的畸形发展,为中国电影的落后,陈腐化添砖加瓦。

嗟乎,捧了可乐、奶茶爆米花的观众们,电影变成了娱乐至死的陪葬品,票房成了衡量电影价值的唯一标准,艺术片被冠以“装逼”“无聊”的标签,到最后嘛......又是跳梁小丑们的伟大胜利!苏三,你可知罪?

这里我又想要插一个有趣(或许不是)的现象,即的入选(尤其戛纳)可以为一名导演,哪怕他or她 是那种曾经没钱没势的粗造独立电影导演,如镀了金一般,尤其在如今,可以找到极其主流,甚至是被认为是“流量明星”的这一类人合作,
更有趣的是,这些在影迷眼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文艺片导演愿意接纳这些流量明星。
就好比我心心念念的导演顾晓刚,在前作《春江水暖》入选影评人周并被《电影手册》选为2020年十佳之后,他的第二卷《草木人间》有了更宏大的制作规格并启用了偶像剧人气明星吴磊。我现在开始担心这一卷是否能承袭上一卷精妙的结构和 流畅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
还有谁记得曾以《牛皮》(柏林费比西奖),《牛皮2》(入选导演双周)的导演刘伽茵?也许没有多少人认得她,我一度以为她这类只存在在T榜上的"歪门"导演已经退隐了(似乎压根没怎么露面过)没想到她又有新作《不虚此行》发布了海报,请到了胡歌和吴磊两个主流得不能再主流的演员,如果说胡歌还有刁亦男入选戛纳主竞赛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和不知要拖延多久的《繁花》(王家卫)为其转型验明正身的话,吴磊就让人不得不为他捏一把汗……好在这看上去不是一部需要太多表演的片子......
当今中国最火的流量明星是谁?答案毫无疑问(去掉不会演戏的)是易烊千玺。从少年歌手组合成员到影视演员,易以《少年的你》(柏林新生代单元)让观众们为其演技折服,而之后的金像奖,亚洲电影大奖也印证了他转型的成功。说来也怪,当我们都以为(欣慰无比地)要见证一位青年明星开始有了艺术觉悟之时,他却跑去演了《送你一朵小红花》、《长津湖》这类垃圾片,WTF?不过,这并没有妨碍他拥有最好的资源。当娄烨,这位常年位列广电黑名单的,也是被文青们捧上神坛的“地下”导演,在上部《兰心大剧院》(由于一再延期加上资源流出)的惨淡票房刚刚才实现了票房(总共)破亿的成绩......
不过,在国内如此“亏本”的娄烨在新片《三个字》里请到了易烊千玺,李现,春夏几位流量明星,势必是希望再走走商业的行路,帮国内的市场走上一条商业、艺术并重的理想道路,他能做到么?我觉得可能太难了。还有Rapper兼职导演,已连续三度入国夏纳的魏书钧在他的新片《白鹤亮翅》里用上了易烊千玺,可能这两个年轻人可以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我们不得而知...
回溯到源头,还是钱,钱,钱!(与布列松无关)没办法,要想创作走上正轨,必须要形成一个良好循环,但是度量应把握好,如今港台导演,甚至是新加坡的陈哲艺纷纷北上寻求资金的时候,也许该看看香港电影覆灭(或许有些过分?)的先例。与此同时,作为观众也要体谅他们,毕竟现在不是大街上随便一个年轻人都看过《红高梁》的年代了,网络,游戏使电影陷入一种被围追堵截的危境之中,这类现象的出现也不怪了,但不论是谁最后胜利了,是艺术和商业并行(最理想),还是艺术电影“被主流“化,我还是希望以后会有优秀的独立电影与中国电影同行,多元化太重要,我们既要看到玉娇龙和李慕白精妙的竹林打斗,也要关注《海鲜》里摄影师在镜子中毫不避纬的穿帮. ...今年(也可以说是去年)的《椒麻堂会》也是这个道理,见证天才的首作诞生永远比大师的第二十部作品要有意义得多......在哪儿看得到它们的身影呢?国内的FIRST,平遥(前提是没有苛刻的审察),还有金马创投,HKIFF,国外的欧三大次级和平行单元,别忘了鹿特丹和洛迦诺......

所以,朋友们,别再疑问为什么中国电影要参加海外电影节了,哪里是为了讨好洋人,揭露中国阴暗面,只是为了资金周转罢了,毕竟政府是不支持某类电影发展的,于是电影人只得到海外寻求资金得以苟延了彻底掐灭掉这一点星火,有人编造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谣言:这些电影损害国家体面,博得西方欢心好拿奖。真是一幅可笑的道貌岸然的资产阶级做派。实际上有些拍不出拿得出手的电影反倒狂吹几部烂片的强国才是真的有损体面。

相比起其他国家,中国电影人的制作周期被广电拖累上了一年半载,再加上现在参加海外电影节要经过上级的报备才可以报名,更不用说入围了。但是短片就可以免于劫难,兴许我们可以建成“短片强国”?

可惜,到现在,中国也只有顾晓刚拍出了一部优美动人,却无缘国内院线的家族史诗,在院线,我们更看不到《大象席地而坐》。

在今天我们看到什么?人类对于社交网络的依赖,被消费主义吞噬的新一代,宗教极端主义和政治角斗仍然掀起一波又一波危机......天哪,现实已经如此魔幻了!晓得哪天从电影院出来之后世界就大变天了呢?管他的,反正还有电影,我们民族的电影,可以站出来,审视(主动或被动地)这个充斥着魔幻现实的社会,然后去解构,去嘲弄,去感伤,问问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电影在这场困兽之斗中异常艰难,网络、剧集、流媒体、滑稽的超级英雄、电子游戏,哦,对了,还有罪恶的短视频…当人潮不断涌向另一边,我们要好好反思,是电影太陈腐了,还是时代太浮夸了?

兜兜转转,世界电影走过了126年,华语电影也有了117年的坎坷岁月,时间很长,如果要写,恐怕不只这点篇幅,只愿可以与一同隽永深长地,带给人类以灵感启示。如果哪怕有一天(但愿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我们必须和电影告别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老了会死,电影院老了也会关门,被足的售票员撑着一把破旧的雨伞,消失在寂寥的雨幕中,姚莉的《留恋》缓缓响起……这是蔡明亮在《不散》里给电影院安排的结局,这也是影史最美的结局。不过,让我来选的话,如果电影院真的老去了的话,我会选择蔡琴的《庭院深深》作为葬歌,作为最后的惊鸿一瞥,就像归亚蕾唱给故去的郎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