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探先生,我感觉到了深深地敌意”,这句话妙在何处?

《致命恋人》(腾讯视频)《辣手美人心》(豆瓣)
前面剧情对白是这样的,在心理医生作为证人而把一个罪犯洗白以后:
心理医生:“警探先生,你是在因为某些事情而不开心吗?”
警探:“谁不开心?我吗?我们警察就喜欢看着罪犯逍遥法外。特别是以什么狗屁精神病作为借口。”
心理医生:“我们都清楚那个孩子并不危险,他只是意志力不够。”
警探:“这些话我之前已经听过了,如果有谁要疯了的话那也应该是我。看着几个月的努力就因为你而泡汤了!”
心理医生:“警探先生,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敌意。”
我这里想分析的是最后一句话,为什么是这样一句话,而不是
“警探先生,你有深深的敌意啊”(省略了我感觉三个字)
“你为什么/凭什么这么说”(你)
“你这样说太过分太无理太滑稽了”(你)
“你想打架吗?”(你)
“我受不了你了”(我)
“我真想揍你!”(我)
每一句话,每一种说法,都会揭示说话者本人的情绪、出发点、思路结构、视角维度
“警探先生,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敌意”这句话的立场出发点,既不在“我”也不在“你”,而是在第三视角,也可以说站在更高的维度观察,句子中的“我”并不在情绪中,因为如果在情绪中,不需要把“我”说出来(就像下面假设的第一种可能),尤其是联系句子后面的词语更能得出这个结论。所以,此时的“我”是说话者看到的一个人,一个可以命名为“我”的人。真正的说话者情绪跳出这句话本身的情景,成为一个观察者。
“感觉到”,妙!是描述而不是判断评论。
“深深的敌意”,又是对客观情景的描述。
总体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警探先生,我是一个旁观者,我听到了你俩的对话,虽然我不认识你们两个人,但我感觉,你刚才说的话,让这位兄弟感觉到的是你对他有深深的敌意,你看怎么办?
一种置身事外的观察完全能否把自己的情绪抽离相出来,给情景的双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这是沟通的一项特别重要的技巧-抽离。
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人可以作为第三者来观察自己。(《故事经济学》)。人类发展过程中,狩猎以后能够围绕篝火讲故事,就是因为人可以把自己和自己经历的事情进行分离。而其他动物则不能。题外话也因为大致的时间就是两个小时左右,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在电影院里还是在论坛会场,一般的时间设置都是两个小时。超过这个时间,人类的尾骨和屁股肌肉神经都会感觉到不舒适。这是人类进化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