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魂索 (1948)8.11948 / 美国 / 悬疑 惊悚 犯罪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约翰·道尔 法利·格兰杰
...

一生都致力于拍摄悬疑片的希区柯克,对于悬疑一直有着自己的理论。他曾经提出这样一种说法:一桌人在打扑克牌,牌桌下有一颗定时炸弹。如果只是拍摄一桌人打牌,然后炸弹突然爆炸,那么故事就毫无悬念。但如果先拍摄牌桌下炸弹的存在,再聚焦打牌的人,那么此时观众会时刻紧绷,猜测炸弹何时爆炸。而这,就是希区柯克著名的“炸弹理论”。简单来说,导演需要在故事开始时,向观众展示一个危机。虽然观众知道,但剧情中的人物并不知道,而这个危机似乎随时都可能爆发。这样,便营造出了悬念和故事张力。

对于这一理论的实践,最完整的就是1948年的影片《夺魂索》。此外,这也是希区柯克第一次尝试“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更是影史公认的“第一次尝试一镜到底”的电影。受限于当年的技术条件,希胖没有办法真的从头到尾一刻不停地拍摄,他通过将镜头拉近到人物的衣服,更换胶卷后再拉远来实现隐形剪辑。单一场景+伪一镜到底的拍摄,配合时刻紧绷的炸弹理论,《夺魂索》这部电影的心理博弈和空间压迫感十足。

希区柯克“炸弹理论”的核心,可以用我们现在互联网上经常看到的“信息差”这个词来概括。影片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展示了布兰登和菲利普勒死同学戴维的场景,两人把尸体藏进一个锁坏了的老旧箱子。而且,影片的第一次“剪辑点”出现在第十二分钟左右(将镜头拉近到布兰登的衣服后变黑),这第一个长达十二分钟的“谋杀+藏尸”镜头完美地安装了炸弹,设定了引信。只有观众知道,戴维的尸体是一枚重磅炸弹。

有了炸弹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让“不知道炸弹存在”的人员入场,给观众一种炸弹随时会引爆的紧张感。痴迷于完美犯罪的布兰登大胆地将藏尸的箱子作为聚会摆放食物的餐桌,甚至邀请了戴维的家人、女友和老师茹伯特来参加聚会。随着聚会开始,炸弹的引信也随之被点燃。

...
...
...
...

对于观众来说,真正的爆炸是尸体被人发现的那一刻。由于迟迟不见戴维的踪影,大家纷纷开始怀疑他是不是出了事情。因此,每当有人开始对箱子起疑,炸弹就像是进入了倒计时。房东太太首先对于把箱子当餐桌,还在上面摆烛台的行为感到十分不解,而布兰登则暗示性地说“我觉得这(桌子)像是祭坛一样,可以用来堆放祭祀用的牲口”。这一举动无疑非常猖狂。相反,同样犯了罪的菲利普则表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慌张,每次靠近或者提到箱子,都会非常紧张。菲利普这个角色,像是代入了观众的反应,更强化了电影全程的冲突和戏剧感。当菲利普听说戴维的老师茹伯特也要来时,他非常抗拒,直言“茹伯特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起疑心的人”,至此,观众便开始期待茹伯特发现尸体,引爆炸弹。

...

...

随着茹伯特的入场,观众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观察能力很强的人。一开始,他就对布兰登说“你一兴奋说话就老是打结”。之后,他很快就开始质疑,“我们干嘛要在箱子上面吃饭”,还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回忆起了布兰登读书时常说的故事——一个结婚前把自己藏在箱子里的女孩,因为打不开锁而死在了里面。聚会谈话间,布兰登开始侃侃而谈,认为“高等的人可以随意地谋杀低等人”,而茹伯特则若有所思地问布兰登,“你不会真的这么做了吧?”用餐闲聊时,茹伯特从房东太太口中得知了布兰登今天的反常行为,以及希望她一下午不要过来的事,怀疑心强的他开始寻找戴维的消失是否因为布兰登,并且越发觉得箱子很可疑。

...

而对于自己计划过于自信的布兰登开始愈发放肆,甚至将勒死戴维的绳子用来捆书,还将捆好的书送给戴维的父亲。这让本就紧张的菲利普几乎快要吓死,而看到菲利普不自然反应的茹伯特,开始猜测绳子的真正意义以及戴维消失的真相。用餐结束时,房东太太开始收拾餐桌,当她几乎就要打开箱子发现真相时,布兰登突然过来打断了她。这也是炸弹最接近引爆的一次,观众只得悬着一口气继续看下去。

...

最终,当茹伯特离开时拿错帽子,并意识到拿错的正是戴维的帽子时,答案已经昭然若揭了。于是,茹伯特返回现场揭开真相,并推测戴维如何被布兰登和菲利普两人在屋里谋杀。由于镜头是一镜到底,所以希胖没有在这里插入任何蒙太奇,而是选择了一种很新奇的视角——拍摄戴维生前在屋子里走过的空镜头。因为戴维此刻已经成了尸体,所以镜头空洞地追随着看不见灵魂移动,最终落在了箱子上。

...
...
...
...

在《夺魂索》中,希区柯克开创式地采用伪一镜到底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炸弹理论”。他没有单纯地制造惊吓,而是释放焦虑,利用观众和电影人物之间的“信息差”,营造出一种“知道炸弹即将爆炸,但不知道具体时间,并且无法干预”的刺激感。真正的悬疑,往往源自于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