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麦琳,但我们都从麦琳的身上感受到“低价值感”带来的连锁反应。01

《再见爱人4》最近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狂欢,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国网友在线追更,戏称为每周华人春晚。

但是,随着这个综艺的流量越来越爆的同时,麦琳和李行亮之间呈现的相处模式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一个疯狂索求爱,一个不知所措,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段婚姻变成一种平行错位式的关系?

其中我比较有感触的片段是集中在画像事件中他们的互动。画师问到李行亮希望妻子对自己的关注度有多少时,他的答案是「爱我50%,爱孩子30%,爱她自己20%」,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开始李行亮希望的是自己70%,但是考虑到这样是“抱太紧”,影响到麦琳的心理健康,于是调整到50%。

那么,李行亮说的心理健康是指什么呢?他自己在对话中也给出了答案——“从我身上的关注度和强势度也会收敛一些”。

李行亮似乎意识到麦琳之所以在婚姻中呈现出如此控制和强势,是因为注意力大部分在他身上很难关注到她自己的缘故。

于是,他直觉地进行了调整,把他的比例降低。注意到对方有自己需求,并做出调整,这个做法本身有助于改善他们婚姻的困境。

但这个占比谁说了算,麦琳能否对自己的事情说了算,才是真正反应了他们婚姻的问题。

麦琳是以家庭主妇的身份进入婚姻,婚姻初期主要就是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职能,这意味着一个女人丧失了很大一部分社会功能。

这时候女人的牺牲是无形且巨大的,而牺牲容易滋生怨恨,未被觉察的怨恨情绪终将以行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麦琳在节目中强调自己在牺牲和付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尤其在画像事件中得不到李行亮的理解和共情,需要后续在行为上过度补偿自己(熏鸡事件)和试图控制李行亮(道歉),正是因为她把整个青春奉献给了婚姻和家庭,她的自我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依附李行亮而存在。

一个过度依赖他人的回应获得自我感的人,注定无法获得内在的安定,容易在得不到认可和配合的情况下,就陷入无法感知自我感的危机感中,这个自我感的脆弱和危机最易激发死亡焦虑。

因此,我们在节目中看到麦琳的各种不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会感觉到惊讶并且怀疑这个人是“疯了”吗?

我们很难理解一个成年人会出现这么不符合成年人身份的行为,因为她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闹脾气的孩子。

这恰恰展示了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存在的困境,麦琳和李行亮都认同牺牲奉献式的婚姻模式,而麦琳作为牺牲者因无法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转而寻求李行亮以配合她满足她需求的方式获得自我感。每当麦琳感到李行亮无法100%完全get到她的需求时,她就会在节目中上演一次次的无能狂怒。

02

在温尼科特的理论中提到:“婴儿的自我发展过程中客体的存在是重要的,自体的存在是依赖被客体看到和被客体了解,以及以在镜子中看到自体为存在的证据。”

即便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在我们脆弱、无助、孤独、焦虑、恐惧、感到无意义的时刻,当我们有一丝质疑“自己的价值”的念头产生时,这种内在的一丝裂缝都会激起如同地震海啸般强烈的恐惧,一瞬间将我们拉回无助的婴儿期。

我们渴望不断通过来自他人的选择、肯定、信任、认可获得我还有价值的感觉,以求缓解内心的恐惧。

麦琳的生活是单调、重复、充满挑战且难以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她犹如生活在一个没有镜子的房间,无法肯定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全职妈妈们会有类似的体验,在亲子关系中,一旦孩子出现任何问题,都极易容易质疑自己是否称职;她们没有工作,也无法在工作关系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对丈夫的干预遭到拒绝,无法完成内心期待自己扮演的角色,过往长期坚持的价值观(无条件奉献、节俭)变得不再适用于现在的生活。

在这些时刻,她们的价值感受到了威胁,产生一种“自己仅能依附对方的肯定而存在”的错觉和恐惧,这种心理体验就是死亡焦虑。

我们不是麦琳,但我们都从麦琳的身上感受到“低价值感”带来的连锁反应。在变化如此迅速的社会生活中,我们时刻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和内心的挑战。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自己的价值感,包括但不限于:

确认自己的感受,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得到他人的反馈和社会的关注,但是归根到底,我们需要搭建的是自己对自我的肯定,这样的自我感才是最强的,不会轻易的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崩塌。

03

如果你也感觉到自我感不稳定,可以尝试一下:

①觉察你的叙事方式

通过自由书写,写下你的故事,然后关注你的叙事方式,它是平和的?哀怨的?愁苦的?欢乐的?

从这些叙事方式中,你能够找到自己处在人生故事中的哪个位置,只有你意识到将自己放在哪个位置,才能从那个位置中跳脱出来,重塑你的人生。

②为自己负责

承认进而找到自身的不足,并且为此负责,比如麦琳需要认识到自己放弃了自我成长的机会,缺乏独自生存的能力,停止责怪李行亮没有付出到她的心趴上,她才能真正开始思考她的心趴在哪里,要如何满足她的心趴,并且尝试去满足她的心趴。

这个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疗愈的意义,使她从一个没有能力满足自己只能依附他人的角色中走出来,进入到一个稍有能力且能够经得起挑战的角色,完成从完全依赖完全无能进步到能够独立走两步的自我探索。

③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们心理的修复最终还是要在关系中完成。如果你有一段真诚安全的亲密关系,他们可以很好地回应和镜映你,你的自我再次得到成长。

但好的关系毕竟可遇不可求,有时候自身的低价值感可能还会破坏一些好的关系。

这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来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找到和自己匹配的咨询师,开始一段具有信任、安全的咨询关系。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谭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