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英國電影、美國家庭的故事,但在整個觀影過程中,在心理咨詢工作中,青少年抑郁症來訪者和家庭的各種困境和掙紮不斷浮上我的腦海。

《困在心緒裡的兒子》,講述了一位17歲的兒子抑郁症的故事,父母關系出現問題而離婚,父親開始新生活并生了另一個兒子,母親深受打擊而陷入對父親的怨恨中,而兒子對父親是有美好體驗并崇拜父親的。

父親離開母親、母親對父親的抱怨,讓兒子内心産生強烈的割裂感而陷入抑郁,因為逃學而引起父母的關注,并想辦法幫助孩子,父親甚至因此而放棄事業發展機會。

但兒子繼續逃學,導緻父親情緒失控,對兒子進行嚴厲指責,兒子感受到絕望,拿着爺爺送給父親,而父親并不喜歡也從來沒有使用過的槍而自殺。

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一個年輕生命還沒來得及綻放就隕落了!

雖然是英國電影,美國家庭的故事,但在整個觀影過程中,我心理咨詢工作中青少年抑郁症來訪者和家庭的各種困境和掙紮不斷浮上我的腦海。

我感覺電影拍得很真實,觀影過程中淚水不斷模糊我的雙眼,電影結束,我久久難以起身。

我對圍繞青少年抑郁症的問題,有以下8個方面的思考:

1、厭學拒學,成為人們對青少年情緒關注的入口

影片中父親對兒子問題的關注也體現在學業上,隻要能夠正常上學,通常認為孩子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父子之間激烈的沖突也是基于父親發現,兒子并沒有如他認為的那樣上學,而是逃學在外面閑逛,對于父親的指責,兒子看向父親的眼神,讓我感覺心碎,我想電影中兒子那一刻是憤怒和絕望的吧。

紅樹林心理咨詢中心的青少年來訪者中,父母咨詢的問題大多也是發現孩子厭學、拒學、網瘾,感覺到孩子心理出現問題了,父母的咨詢目标也聚焦于如何能夠讓孩子恢複對學習的興趣,能夠正常上學,努力學習,對孩子為什麼出現學業問題的内在原因關注不夠。

我在心理咨詢中,如果青少年不反感,我是盡量邀請父母參與到心理咨詢過程中來的,根據具體情況跟孩子和父母工作,有些以孩子為主體對象,有些以父母為主體目标。

孩子跟父母接觸是比較多的,父母對孩子的狀态有足夠的認識和理解,才能夠有合理的期待,選擇更适合孩子的養育方式,這樣會大大改善親子關系。

我經常見證親子從敵對到親近的過程,内心有很多的感動,親子關系的相互滋養,會成為親子之間終身的情感資源。

2、青少年抑郁焦慮等情緒障礙的普遍性

不僅僅是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是世界性的問題。

在後新冠的這個時代,心理問題就像疫情一樣,生活中有太多不确定性,太多人在經受焦慮抑郁的折磨,有時他們自己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有心理問題,隻覺得自己很焦慮、很痛苦,不想以這樣痛苦的方式活着。

其實像電影中兒子這樣的狀況,現實中有大量相似的案例,學校因為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休學的孩子越來越多,醫院因精神障礙就診的青少年人滿為患,甚至超出了醫院精神科的負荷。

由北京安定醫院牽頭的“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曆經近9年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抑郁患病率随着年級的升高而增加,小學階段抑郁檢出率為10.0%,初中階段檢出率為30%,高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為40.0%。

大量研究一緻發現,我國青少年抑郁情緒的發展軌迹在10-19歲呈現線性增長趨勢。

過去因為物質條件的限制,養大一個孩子不容易,目前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精神健康卻出現了極大的危機,在精神上養大一個孩子,對每次父母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

心理健康,就像懸在每一個現代家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威脅着每一個家庭。

3、青少年抑郁症與青春期情緒問題的區分

青春期是整個人生當中身心發展最不平衡的時期,而是最容易表現出發展性問題,當孩子情緒波動大時,通常被認為是青春期叛逆,過了這個年齡段就好了,青春期情緒障礙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大多數家長是從孩子厭學、逃學、拒學開始關注的,面對孩子情緒低落、沉迷遊戲、無價值感、作息紊亂、飲食障礙等現象,家長們通常缺少認知和覺察,同時也很難意識到孩子的這些現象可能是一類精神疾病。

當孩子因為拒學、自殘而尋求心理咨詢時,我們發現孩子承受精神障礙的困擾已經有幾年時間了,通常被認為是情緒化、貪玩、懶惰、沒有上進心,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困在心緒裡的兒子》就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抑郁情緒認識不夠,甚至是否認抑郁症的存在而釀成悲劇。

當然,對于青少年的情緒狀态,既不可過度“心理化”,錯過對于青少年抑郁症的診斷和治療;也不可過度“醫學化”,過度診斷和治療青春期的動蕩問題。

真正危險和有問題的不是心理健康問題,而是否認青少年抑郁症的存在而逃避解決問題。

4、父母及身邊人面對抑郁青少年的無助

《困在心緒裡的兒子》導演表示:我是想要去探索這種關于親子關系,略顯“痛苦”的話題——并不是試圖從兒子的視角深入發掘這種痛苦,更多的是從外部、從一個父親的角度去看,當一個深陷痛苦的人周圍都是想要幫助他的人,會發生什麼。當你看着你愛的人在痛苦中掙紮,自己卻不能做更多的時候,這種無力感是我想要的探索的東西。

在我跟焦慮抑郁青少年及父母的心理咨詢過程中,對于父母焦慮、痛苦、無助、掙紮的感受深有體會。

心理健康問題就像一個黑洞,影片中母親從孩子的眼神中看到了“恨”而不知所措,尋求父親的幫助,父親關注兒子的逃學問題,而對兒子的内心狀态是關注不夠的,

影片中父親總是問兒子發生了什麼,孩子說“我不知道我是怎麼了?!”,但父親堅信一定是發生了什麼,兒子隻有編故事來搪塞父親的追問,自己内心真實的痛苦無助感卻沒有機會表達,他通過自殘來為自己的情緒尋找出口。

“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對父母的指責是非常普遍并被接受的言論,青少年抑郁了,可能是發展中生理心理、學業壓力、同伴關系、社會因素、家庭矛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青少年本身的氣質、親子之間人格匹配度的影響,也會影響父母更适合地養育孩子,父母無法做到全知全能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抑郁焦慮時感到焦慮、恐懼、無助,不知道該怎麼做,休·傑克曼提到,影片旨在讓觀衆去了解“在一個經曆心理健康危機的人身邊是什麼處境”。在他看來,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在試圖解決問題,“他們總是希望把事情做好,但總有無數沖突和障礙阻擋在面前。”

5、父母及家庭關系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

影片中兒子說:父母離婚才是導緻他内心痛苦的真正原因,在兒子的眼裡,父親是個抛棄媽媽和自己的混蛋!

當父親質問兒子——我為什麼不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我有重塑生活的權利——他卻發現,自己其實和他眼中混蛋的父親一樣,因為他也說了和父親一樣的話。他的兒子罵他混蛋,就像他當初罵父親一樣。

父親彼得以自我救贖的方法,度過了他的青春期。他的兒子始終沉浸在父母離婚的陰影裡,他無法走出被抛棄的心緒。

兒子自殘,父親彼得看到他傷痕累累的手時,說“當你傷害你自己,等于是傷害我”。兒子的回答是,“你傷害了媽媽,就是傷害我”!

兒子對繼母說:你決定跟我爸爸在一起時,你是知道他有家庭的!

兒子對媽媽說:你天天抱怨父親,說父親的壞話!

爸爸、媽媽、繼母都陷入内疚中,都覺得兒子的問題是自己的錯,而無法找到一把正确的鑰匙去打開兒子的心門。

當然父母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幸福,但要考慮自己的選擇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家人之間能夠找到合适的方式進行“對話”。

比如父母離婚,要對分分裂的夫妻關系進行哀悼,彼此理解,避免負性情緒的蔓延,而造成持續性的心理創傷。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能夠做到友好離婚通常也是不容易的,父母離異給孩子帶來的心靈傷口難以愈合,成年人要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和決定承擔後果。

如果能夠通過心理咨詢,讓表達彼此的愛恨情仇得到充分表達和理解,離婚後彼此相互祝福,也給孩子對于關系的處理做榜樣。

6、心理創傷的代際傳遞

《困在心緒裡的兒子》與其說這是一部關注青少年抑郁症的電影,不如說是探索三代人之間代際創傷療愈可能性的電影,困在心緒裡的豈止是兒子尼古拉斯一人呢?影片中的彼得是兒子的父親,也是父親的兒子。

影片中父親彼得小時候,母親身體不好生病住院,身為孩子的他要照顧母親,父親忙于事業而無暇顧及母子,甚至可以和同在一個城市的朋友吃飯,也來不及到醫院看望一下母親,嚴苛、自私的父親給他留下過精神創傷。

當彼得的兒子逃學事件發生後,彼得去看望多年未見的父親,期待得到父親的安慰和支持,安東尼·霍普金斯出演的父親殘忍無情,不僅不能共情彼得的痛苦,卻嘲笑輕蔑地指責彼得:“你來就是為了告訴我你是一個多稱職的爸爸嗎?”“你不覺得自己該成熟起來了嗎”,真是句句紮心啊!

彼得希望自己會是和父親不一樣的父親,他也的确做了很多努力,可是最終在面對兒子時,他痛苦地發現,自己對兒子說話的口吻和語氣,竟與當年的父親如出一轍,他逼問尼古拉斯:“你真的以為你可以這樣生活嗎,隻做你想做的事、離開學校、從不承擔責任、拒絕成長?”“你想過你這輩子要做什麼嗎?為什麼其他人都能正常地上學,你就不能?”。

當他看到孩子仇恨而絕望的眼神,好像意識到了什麼,但是對兒子尼古拉斯的傷害已經造成,兒子徹底感到了無望。

心理創傷會通過父母的行為和生物學遺傳的混合而一代代地傳遞下去的, 内容包括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人生任務,還有人際關系模式等等。

如果父母有未能覺察到的心理創傷,它們也可能會發展出負面的應對機制,并且将這些負面的應對機制傳遞給孩子。

父母隻有修複好自己的心理創傷,才能更好地幫助到孩子們健康成長。

7、青少年抑郁症,父母光有愛是不夠的

電影中的醫生說的,“隻有愛是不夠的”,在兒子尼古拉斯自殺未遂被送進醫院後,精神科醫生建議孩子要住院治療,孩子卻歇斯底裡地反對,面對兒子的哀求和醫生的建議,父母内心感受到極大的沖突和糾結,是将孩子帶回家承擔自殺的風險,還是将他留在精神病院進行治療時承受痛苦,父親最終選擇相信了兒子,簽字帶兒子離開精神病院,卻導緻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愛,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來說,都是極為最重要的,但是當青少年抑郁了,光有愛是不夠,愛也是無力的,父母需要尊重專業人員的建議,來幫助自己的孩子,這才是理性的愛,真正的愛。

導演表示,“隻有當我們如看待身體疾病一樣看待心理疾病,我們才能真正地去幫助人們解決問題”,雖然愛能做到一切,但有時候光有愛是不夠的。

在我自己跟抑郁青少年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我深知父母有多愛自己的孩子,卻不知道如何有效幫助到自己的孩子,有時我自己也會陷入無助中,但我堅信:一定有突破困境的路徑,我們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尋找。

8、青少年抑郁了,家庭的出路在哪裡?

青少年抑郁了,父母跟孩子一起去“面對問題”,而不是解決“孩子的問題”,無論青春期或抑郁症有多難熬,都要陪他們一起熬過去。孩子有了父母的支撐,在内心就有了安全基地,就得以修複抑郁情緒。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我見證了很多親子關系的蛻變,這個時刻内心的喜悅沒有什麼是能夠能夠替代的。

父母要尊重理解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學會放手,正确地給予,信任孩子能夠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消化發展中的情緒問題,進行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探索。

電影中的父親彼得陽光、努力、幽默、上進,憑借自己的努力,也走在其父的政治之路上,并且事業正如日中天,極有可能超越其父,片中有父親霍普金斯一個身體不好的傳言,這也可以說是一個父子關系逆轉的隐喻。

兒子尼古拉斯不像父親彼得,他天生憂愁,多愁善感,情緒敏感,在學校有焦慮發作,通過逃學回避那樣難以承受的感受。他與父親的向外進取完全不同,但他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優勢,他的内心世界豐富,他需要非主流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生命力。

我認為電影中有兩個隐喻的結局,一個結局是一聲槍響,父母驚慌失措地跑向兒子的房間,預示兒子開槍自殺,但影片中并沒有出現悲劇發生的畫面。

畫面突然切換到了另一個場景,父親彼得精心準備,在興奮地等待客人的到來,我當時心中疑惑,父親這麼快忘了失去兒子的傷痛嗎!我認為失去孩子是人生最不能承受的傷痛。

原來客人是長大的兒子,他已經走出抑郁的困擾,有了心愛的女友,準備出版小說《末路未至》,在小說的扉頁上表達了對父親的謝意,感恩父親為他做的一切!這是另一個溫暖的結局,是以父親彼得的幻想呈現出來。

導演說:我個人堅信悲劇是可以預防的,我也相信如果能說一些不一樣的話、換一種溝通方式,或是能主動尋求一些幫助。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我體驗到抑郁的青少年大多内心豐富,如果我們能夠關注并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一定可以煥發屬于自己的生命活力。

我有一個青少年抑郁症來訪者,三年前咨詢剛開始時一心求死,希望結束痛苦,三年後的今天對生活充滿了熱情,說:生活太有意思了,希望能夠活到二百歲!

如果我們看不到孩子獨特的内心世界,按照統一的外在标準要求孩子,孩子就會失去自己的生命活力,陷入持續的情緒困擾中,某種程度上講是:軀殼在,心已死。

影片中一聲槍響也許是某種生命型态的突破呢!當然這是我的幻想,也是我的期待,從我自己心理咨詢的經驗來看,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影片中彼得幻想情境中小兒子西奧的年齡是四歲,離兒子尼古拉斯出現情緒障礙的時間過去了三年多,我有一個聯想,不管是青春期探索或者青少年抑郁,在我跟青少年心理咨詢過程中,通常需要三年左右,青少年動蕩的内心才會穩定,人格才會相對完整,獲得“我是誰?”“我想怎麼樣?”的自我認知,與自己的内心世界達成和解,跟他人跟世界達成和解。

...

文/廣州紅樹林心理咨詢中心 尤紅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