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hug你,我的心很痛,真的很痛。”

“是这样的,你以后就会习惯了。”

一场热带的雨,来时绵延不绝,去时不留痕迹。

...

中年女性的困境与“春梦”

新加坡,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国”,印度人、华人、马来人和欧亚人在此混居。虽然迄今为止,华人仍占新加坡总人口的70%以上,但受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在新加坡已经逐渐式微,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多半不愿学习华语。

这样的现状,也造成了女主角阿玲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不受重视的华语课令她在职场中变得”边缘化“;另一方面,文化断代所带来的身份撕裂感也让她很难彻底融入新加坡的社交圈,家人是她唯一的认同感来源。为了维系这段婚姻,阿玲每天早上要将四厘米长的排卵针推进自己腹部,可丈夫却拒绝同她行房,当冷冻精子不起作用后,八年的婚姻终于化成了一滩死水。

阿玲凝滞的生活就如同新加坡的雨季一般,绵长又令人绝望,好在一场意外而至的禁忌师生恋温暖了她。

十七岁的少年酷爱武术,将成龙的海报贴满了墙面。他的身体充满活力,行事也同样莽撞又热情,心猿意马就相拥,情不自禁就亲吻,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去尝试牵手,但翻云覆雨到一半时,又忍不住向阿玲确认自己“没做错”。

新加坡的雨季只有两个月,但一场恋爱的时间可以更短。少年对阿玲的感情混合着依恋与欲望,无疑是炽热而真诚的,但涉世未深的他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家庭所需的“爱与责任”,所以阿玲也不会选择将验孕的结果如实相告。

最后一次拥抱,两人都泪水和不甘都被埋进雨里,少年说心很痛,阿玲安慰他以后就习惯了。

有些痛苦,你现在听说还太早,长大后自然明白。

...

克制的镜头语言与人物情绪

导演陈哲艺曾凭借处女作《爸妈不在家》斩获2013届的金马奖,但之后却选择回归家庭做一个“家庭煮夫”,蛰伏六年才带来这部《热带雨》。关于自己的创作理念,陈哲艺在采访时曾说“电影本身拍的就是人,人的情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想也正因如此,《热带雨》才会大量使用低机位镜头,这样的视角既是女主角眼中的世界,又是她被其他男性所凝视时的样子。

作为影片的中心人物,女主阿玲的情绪从始至终都是非常压抑的,唯有在烧纸和雨中拥抱的场景中有过短暂的释放,加起来也不过短短几秒钟的镜头。而为了弥补这种情绪上的“缺失”,电影出现了大量富有隐喻的细节。

闪转腾挪的武打动作对应着公公的瘫痪,在习武少年手臂写下的“帮”字代表着新加坡华人文化的传承;付款后空空如也的钱包和需要接济的弟弟暗示着中产家庭的财务危机;而带刺的榴莲实则象征着这场热带之恋的禁果,阿玲吸吮手指的动作撩拨了少年的心弦,肖想从此更进一步;晕开的红墨水是阿玲欲望的彰显,回应了少年对其的渴望。

...

38岁的陈哲艺确实很擅长拍女人戏。从某种角度看,他的电影风格像是融合了许鞍华的深刻内敛与是枝裕和的圆融豁达,但呈现方式又很李安。这样静水流深的拍法是导演的特色,但同时也是影片的问题所在。过于庞杂的问题被刻意的融入——华人文化、中产危机、老龄化、父母教育缺失等等,使影片有一种不上不下、不明不白的割裂感,而且镜头语言又意外的有些过于“匠气”,少了一点微妙的艺术感。

如果要评分的话,我会给《热带雨》打7.5分。最后的雨过天晴虽然有些刻意,但仍不失为一种人文关怀,且男女主的表演也给影片增色不少(杨雁雁真的好像俞飞鸿啊!都是非常端方大气的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