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觉得非常可惜但又因局限而不得不如此,场面调度的执行显得是有些矛盾 或者不够精准与具体的,这使得棒球运动本身的线条没法被看见;感觉真的是整体创作观的问题,omnes小组是一群使徒一样的创作者,他们要拍摄的内容本身就是光线和运动这些作为电影本质的东西:这个意义上他们会有一些动人的时刻,但总体的运作根本没有统一的整体可言,从他们之前的片子到这里其实已经能看出长足的进步,开场到中段还是不断的尝试调度来显现场景,然后让线性时间自身将电影带到黑夜;但这里的东西过于卡在一个尴尬的缝隙间:一面要去触碰一些本质性的,也是直接的东西;同时这种对本质的追求其实也是立足于思辨的反思上的,但这种反思并没有在影像当中被建构,他只是一个小组的一些纲领性行为(omnes每一部电影都有那些持久地对光线的拍摄)。
实际上omnes的创作理念与执行的矛盾也是迷影自身的问题:直觉主义,或者对本真的追求也早已是建立与反思和回溯性的基础之上。直觉主义同时又反抗那些过于僵化的阐释学,也并没有彻底导向一个结构性问题的建构——这其实就是去历史化的,或者说没有通向对历史性的坚守;实际上《高弧慢球》已经开始了一些可以期待的尝试:他会从一个炎热的白天开始,一些激烈的运动调度开始,之后伴随着电影的时间,他逐步来到golden hour,再逐步入夜,以及独属于夜的那些光线开始显形(最omnes的东西)。他已经开始展示出一些摆脱光线恋物癖(创作上的恋词癖)的趋势,否则他就无法拍摄这样一种小镇的忧郁,那些呼吸的变化和时光本质的逐渐暴露。光是在影像不断转变当中建构出来的,因为我们已经回不到卢米埃尔时代了(这也是一个反思,反思其实需要一种敞开的真诚,表现自己到底处理和反思了什么问题)
一些矛盾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共同体的类型片
站在一群人当中——可能是一场舞会,可能是在银行或者商场里,或者一场示威游行。不论如何,你发现自己身处其中了,而这似乎首先是不可理解的。这将伴随一种素朴的共同体认识(怀疑?):一个人如何走向一群人,这一群人曾经又何以聚到一起。正同缇雅 ...
一隅的安放 最寻常的,关于对话这一活动的否定或许是:“人只想听到自己想听的话”。的确,这对于那对话中的内容是一个直接的经验——一个局部,或者多段语词自身的局部性。但这里还有更多——当我在书写一段对话时,维系,或者说体现局部性是非常困难的,有时, ...
论爱的颂歌 在《电影史》的工作结束后,戈达尔暂时性地从史学质料——那以不同的断裂或强力推进下去的诸图像中离开,进入到了一部故事片的筹备中。当然,这期间,他还曾拍摄过历史的废墟遗骸(Allemagne 90,1992;For Ever Mozar ...
废墟现白骨:Allemagne 90 在戈达尔的那部遗作——《剧本》被看到前,我从未在意过《德国玖零》,直至《剧本》里展现的其中的一个片段:两个男人,都纠结在窗户旁,尝试和屋里的女人道别,他们的对话,先是借他人之口说出的“明天,我的天使”,随后是肖斯塔科维奇奏鸣曲的演奏 ...
面庞的经验:电影的三次圣女贞德(德莱叶,布列松,里维特) 导言:1920年,教宗本笃十五世追封贞德为圣人,将这个15世纪的女性立为宗教话语的神圣者,尽管此前贞德就已经在各种意义上被圣化,被把握为法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事实上,法国自身的民族意识正是以圣女贞德的历史事件作为某种开端性节点,把握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