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本片的结尾会和《特工》类似,两个外交官以后会再见面,然而事实是机场分别后可能就是永别了,看来导演是有意要表现意识形态的冲突。
影片里的意识形态冲突在我看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开头到索马里内战爆发。这个阶段影片的调性相对明快轻松,也不乏一些幽默情节。其中最能体现意识形态冲突的就是南北双方外交官的两次碰面,双方因为南韩加入联合国的问题互相使绊子,第一次碰面时许峻豪饰演的金胖子一方外交官林大使都没有正眼看一眼金允中饰演的南韩韩大使,说明这一次金胖子一方占了上风。第二次碰面时林大使和韩大使才有了一次正式的谈话,能够进行这次谈话的一个潜在原因是韩大使这边掌握了(或者说按影片原意捏造了)金家给叛军提供武器的消息,这个消息明显对金家一系列行动造成了影响,所以林大使才愿意和韩大使对话,虽然话语权还是掌握在林大使手上,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索马里内战即将爆发。
第二阶段的意识形态冲突从北韩大使馆被零元购后林大使众人逃到南韩大使馆避难开始,一直到双方正式合作结束,从电影时间看其实就是那一晚上在南韩大使馆的时间。这个阶段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双方最能打的两个情报人员身上,两个情报员开始就互相不对眼,处处提防着对方,这里的动作谍战色彩很浓,让我瞬间跳戏回《柏林》hh。北韩的情报人员发现南韩情报人员准备伪造自己一方的转向投诚书,然后两人开始争执打斗,这里心疼北韩情报人员一秒,因为影片里他已经第二次被打了。这场打戏里面北韩情报人员明显不敌南韩情报人员,这里应该也是在暗示现在是南边占据了优势与话语权,北边寄人篱下不得不低头。我个人认为这两个能打的情报人员是对应两种意识形态最激烈极端的冲突斗争形式————暴力。观念的不同无法解决时最后只能诉诸于暴力,按照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阶段里除了情报人员这个冲突激烈的表现外,还有一个更温和的表现就是韩大使和林大使的单独谈话,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韩大使左手点烟的那一段关于左翼的冷笑话或者说梗(左手点烟就被认为是左翼)。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孔书记和大使馆的家属们在救了反派军黑人小伙后的一个片段对话。大致意思是黑人小伙绑着反叛军的标志,大伙救了他后不是很能确定其身份,然后孔书记就吐槽了一句“咱们国家都把无辜大学生说成赤色份子呢,更别说这种混乱的国家”。因为意识形态的冲突,加之军人专政传统,北韩当时只要一有社会重大事件(釜马、光州、釜林事件等等)都可以说成是别有用心的赤色份子在背后煽动(贝利亚“月球势力,这个我熟”)。如果有看过《辩护人》的朋友应该更能明白,反正就是扣帽子。影片里也是通过这样对话的一个细节来体现当时意识形态的冲突强烈。
第三个阶段就比较简单了,就是双方大使去埃及和意大利大使馆求助以及末尾的分别,大使馆求助时林大使算是彻底妥协了用南韩方法逃出去,甚至还主动联系了南韩假装投诚(这里结尾另一个南韩外交官心心念念着“叛逃者”也能看出)这时候顾不得什么意识形态冲突,存活就行。重点是说一下结尾,开头我就说过以为结尾会有一个近似于《特工》的结尾来表现下双方友谊,南北一家亲啥的。但是导演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让双方在机场就此别过,甚至还有几个主要人物的心里活动,上车前究竟要不要再看一眼,要不要再打个招呼。最后双方还是没有做出什么出格行为,而是满怀惆怅的坐进各自的车里,从左右两方渐行渐远……最后车子离开时导演用了一个远景表现两波人分道扬镳,这次分别可能便是永久了。分别不仅仅是影片里两个大使馆的分别,更是一个民族的分别,是国家的分别,是意识形态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