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乌蒙深处》,真为剧组的美术和服装感到遗憾。
创作者从创作态度上,没有尊重“强地域”农村题材作品。
不讨论百里画廊的环境算不算乌蒙山腹地的问题。
也不请教毕节的歪梳苗和长角苗这种乌蒙山老资格群体的意见了。
不知道黔西本地的青苗和六寨苗们,该群体对东风和化屋的传统文化被塑造为西江黑苗文化是什么感受?
为了营销效果可以打乌蒙山的旗号,但是拍黔西苗族本地题材,不了解苗族分类也不了解毕节文化。这就显得美术工作比较薄弱。
整个美术观感,如同看好莱坞拍《花木兰》一般,福建土楼是可以连着河西走廊的。
原著《莫道君行早》,一部泥土味和生活气息强烈的脱贫攻坚作品。目标观众是劳动者,把画面塑造为养尊处优的都市梦幻感,不免有些违和。
以前的电视剧是电影班底在拍,讲究光源,讲究自然光,讲究光的层次。美术设计各方面有美学追求。
这十几年的古装电视剧和农村题材,主流风格按照韩剧标准,全用大平光。
清一色采用“糖水片式审美”,用调光、调色和软件把画面修得干干净净,连毛边都修得整整齐齐。
一个吃苦耐劳的农村劳动者角色,历经风吹日晒、吞风咽雨的磨练后,他的妆容是可以不变的,是要保持养尊处优的容颜的。
因为在现在的电视逻辑里,劳动者美学是不能大于演员的明星形象的。
电视剧的词根是“剧”,戏剧的责任,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叙事,要有人物塑造。不可以把审美倒退成手机自拍,和美图秀秀磨皮美白。
正所谓功不唐捐,总有观众会去观察细节设计,说明从业者在美学上必须要做更多的努力。
一个小众观众的低情商观感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比利小子-西部片里的“黄飞鸿” 不管你是在西部世界混,还是在西部世界的电影里混,像“比利小子”这样的大人物始终是你绕不过的一道坎。即便是《老亨利》这样的后西部时代电影,一旦引入“比利小子”元素,瞬间就让老西部迷们又闻到了新墨西哥州的热风,当然你要是非说闻到的是德克 ...
我想起你,在某一个刹那。
你正面对一杯青涩的茶你已老去了吧 不再为梦疯狂你平静了吧 像海上的花当年青春叛逆的“二子”,如今已变得目茫髯苍。“高兴什么高兴,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孽障”当年二子爹对生儿子的态度,如今变成了现实。变成了影片里老牛对儿子一句“塞不回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