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布列松故事性最强的电影之一,而且大量运用配乐和更现代化的电影符号(如男主角眼中重复出现的Marthe字符,带旁白的闪回等)。故事整体忠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作品,最大的差异之处就是去除了原著中宗教的救赎感,而使之成为一个更现代化、更偏向私人情感的难题。
从故事来说,这是一部致郁的电影,无论站在男主还是女主的角度,最后看似荒诞的结尾都是对现实中的必然的夸张。就算结尾没有与房客的重逢,爱情也很难有一个好的归宿,二人的故事从开始时就有着第三人的存在,从始至终,两人大部分的情感交流也维系在房客的身上。
原著中穷困潦倒的房客,在电影里摇身一变成为远赴耶鲁留学的知识分子。从电影视角来看,此人的角色着墨不多,不甚丰满,甚至对女主有点玩一玩的意味。隐去了这个人物后,电影真正关注于男女主的内心世界,以及两人关系的挣扎,二人关系的终了就如同一根尖刺刺入观者心中。
其实,这样的相遇、陪伴与告终,似乎是现实世界中一种十分常见的情感走向的抽象形式,但将它浓缩成一部电影,浓缩在巴黎的四个晚上,还是更令人感到悲伤痛苦。
原著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即使只有一分钟的狂喜,也足以让人受用一生。类似的表达也出现在帕斯捷尔纳克的书中,他说,人不是活一辈子,只是活几个瞬间。然而,这种将某个小的片段贯穿人生的执念,总让我感觉不甚健康,倒不如用钱钟书《围城》中 “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远隔的渺茫。”来描述更为贴切,痛彻心扉。
(另,原著很拖沓,意识流,布列松用男主的录音癖好解决了这个不适合影视化改编的问题,实在是巧思)
一分钟的愉悦?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人生无非做戏
电影《海上花》据清末世情小说《海上花列传》改编而成,故事人物和情节脉络大体不变。讲述了清末达官贵人与高级妓女(称为“先生”)们发生的种种纠葛。说是世情小说,全部情节均在高级妓院“书寓”中展开,人物所言,也无非是男女私情及嫖客与嫖客间 ...
伊斯特伍德晚期电影风格的集大成者
进入21世纪以后,伊斯特伍德导演的作品逐渐成为了美国传统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宣言书,本作品称得上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个人英雄(自由意志)主义和美国新教家庭传统相结合,再加上外来族裔视角的美国梦叙事,共同构成了这类电影的主要内容。如果说还有 ...
《飞向太空》与同时代以及随后的绝大多数太空科幻不同,在作品中几乎没有一幕关于浩瀚太空的镜头,对于索拉里斯星,也仅仅是用茫茫波涛以及其中的一座小岛来简单刻画。同样的,主人公所处的主要生活环境——空间站,似乎也与普通的科学实验室以及起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