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與同時代以及随後的絕大多數太空科幻不同,在作品中幾乎沒有一幕關于浩瀚太空的鏡頭,對于索拉裡斯星,也僅僅是用茫茫波濤以及其中的一座小島來簡單刻畫。同樣的,主人公所處的主要生活環境——空間站,似乎也與普通的科學實驗室以及起居室沒什麼兩樣。在這部影片中,塔可夫斯基引導我們關注的不是太空奇觀,也不是絕妙的科幻點子,而是關于人本身的思考,關于“人道”,關于人的情感投射,關于理性和感性之辯,關于人與世界關系。
另一方面,《飛向太空》與大多追求電影中的感性特質和探索人道主義話題的電影大師的作品不同。塔可夫斯基不滿足于架構于簡單或程式化情節上的心理實驗,而是使故事本身顯得豐滿和通俗意義上的“精彩”,換句話說,有波折,有沖突,甚至有懸念,并且以上種種都完美的服務于主題的闡釋,不突兀,更不狗血。
外星生物搜集人的意識,将其實體化後出現在主人公所處的環境中。到底是外星人在愛主人公,還是亡妻在愛主人公,亦或主人公關于亡妻的記憶在“愛”主人公,如果兼而有之,又各自如何表現。外星生物稱主人公具有其他科學家不具備的“人道”,一方面主人公真的有這樣的特質,另一方面是否如另一位科學家所言,隻是由于“外星人在你記憶中選取了美好而真實存在的記憶來塑造實體”,所以才讓主人公顯得友善?
看完這部影片後,所想到的問題與情節關系甚微,這就像閱讀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後的感覺一樣。是我們在這樣偉大的作品面前顯得故作深沉了嗎?還是偉大的作品在拷問着每一個讀者的心靈?
附:塔可夫斯基日記《時光中的時光》關于此作品的部分内容
1.父親對于《飛向太空》的看法
2.為拍攝此片中乘車經過鬧市區的一段鏡頭,塔可夫斯基申請趕赴日本取景,波折輾轉數月未定,最終得以成行。
3.觀衆對《飛向太空》的反應
4.蘇聯相關單位對此作品的删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