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想法是:在物质丰盛,繁华优雅的美国做一个浪漫放肆的女孩,和在贫穷克制,喊着口号的共产主义国家做一个浪漫放肆的女孩,这两者的意义是完全不能相比的。在世界上有些地方,无政府主义、离经叛道不是对毁灭的渴望,而是对生命的渴望。

第二个想法是:豆瓣简介怎么说这部电影是“献给所有精神生活一团糟的人”?我看的DVD里最后一句话是:“to all those whose sole source of indignation is a trampled-on trifle”。那些人义愤填膺的唯一原因,是被踩烂的蛋糕。是说捷共当年以电影浪费食物为理由搞封禁。这才辛刻。政权大厦将倾(1966年《Daisies》上映,1968年布拉格之春),宣传的机器也不会停下来。当年已经那么穷了,人都吃不起饭,还不让看看么?

第三个想法是:还是要为女孩的姿态扣一颗星,摇摆的腰肢,迷人的躯体,时不时的giggling,有些心情复杂。尽管我理解这部电影的颠覆性,还是不喜欢Chytilová刻意让女孩每个举动都透露出天真与性感。在捷共统治下,性感确实是一种叛逆。但我对”性感”本身依然存有怀疑,究竟这是她们在做自己,还是在迎合男性?

第四个想法:女孩真好!我想让她们生命力更强、破坏欲更强,更不性感!女孩搞破坏,也就是一边跳舞一边喝了别桌的香槟,让寂寞男人求而不得,在家玩玩点火烤香肠。男孩搞破坏,拿起大铁棍子对着老年人的腿就是一顿殴打(《发条橙》)……男孩可怕。

第五个想法:最喜欢的两个场景是在宴会厅水晶吊灯上荡秋千(我狂爱,做梦也想模仿)和在cabaret里烂醉走不动路被保安拖走。另外我一方面觉得女孩的睡衣不必要如此娇俏可爱、服务男凝,一方面也承认……她们的睡衣真的太可爱,看的我目不转睛!我也男凝,我虚伪。

快速写下了这些想法。还有些场景来不及解读(比如那个无视了女孩的园丁,那些穿着千篇一律的人?)等下次看的时候再想吧。会看这部电影还是要感谢米兰昆德拉,他让我更想了解捷克的世界。说起来,雅罗米尔1948年那会是在大学里的青年团工作,审查自己的教授,在校园里到处写红诗,赞革命。要是世界线收束,雅罗米尔活到了1966年,看了《Daisies》,绝对会表面上狠狠鄙夷、写诗唾弃Chytilová背叛组织精神,实际上被两个女孩搞得欲火焚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