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现在电影的环境更不会有这样的片子出现(也不一定,可以港台、海外搞一波)。

整个影片可以说有很多笑点,但是仅仅是笑点。笑完了之后更多的是无奈。姜文把鲁迅的内核变成了电影(虽然原著跟鲁迅没有任何关系)。

麻木不仁、奴性的人民,也许痛恨着侵略者,但普通人更多的还是想活下去,于是变成“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侵略者,也有一点人性,但在军国主义集体的洗脑下,变成devil。

历史上我们确实拥有很多伟大的人物,但不可否认,活下去的更多的是这些麻木的“群众”;战争中日本人确实也有人性所在,但没有大部分支持战争的日本人,也不会有这么大规模的战争,更不会有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势群体的屠杀。对于国人,是一种近乎冷漠的麻木;而对于日军,则是一种狂热的麻木。

这个麻木,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一种活下去的勇气。不论是受到伤害的国民,还是施加伤害的日军,选择麻木,是对自己人性本身最好的解脱。国民可以为了活下去毫无尊严地叫sensai、低头哈腰、叫皇军,成为良民,日本人一样为了活下去抹灭自己人性,融入这个疯狂的集体,威胁、伤害无辜者。

最后主角以疯狂地自杀式方法将斧头无差别挥向日俘,这种义无反顾的复仇颇有古风,而现实注定是悲剧,被放走的日俘砍下头颅,达成一个“圆满”的死法,“含笑九泉”,真是讽刺至极。

前一段时间很喜欢看阿加莎小说改编的电影,尤其东方快车谋杀案与控方证人,结局总给我一种善恶终有报的快感——恶者遭到集体审判、恶者最终被反噬。现代社会不提倡快意恩仇,但对于影片中的马大三,我很希望有一个阿加莎式的结局。

然作为一部注定荒诞到现实,现实到荒诞的反战片,这个结局又让人伤心于情理之中。而这种群体的麻木——国人的或是其他民族的——鲁迅先生笔下的国民,究竟成为历史,还是依旧是我们的生动写照,我们心知肚明。

又能如何解救?没有人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