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赵婷导演的追随者,我喜欢《无依之地》的广袤、孤独与自由,也深爱《永恒族》那封写给地球与人类的、不被世人完全理解的情书。但在《哈姆奈特》里,她的镜头语言不再是散文,而是一首温柔的十四行诗,将每一个经历过失去的人的灵魂轻轻抚平。
影片虽名为《哈姆奈特》,真正的叙事中心却是他的母亲——艾格尼丝。将历史中模糊的女性身影置于舞台中央,探讨她的力量与悲痛,这本身就是一种雷霆万钧的重述。
故事也颠覆了对莎翁世界的刻板印象,它始于森林,始于一个被视为女巫、与森林通灵的奇特女子。当年轻的拉丁语家庭教师威廉·莎士比亚闯入她的世界,用俄尔普斯勇闯地府的痴情故事叩开她的心扉,一段传奇就此萌芽。
然而,田园诗般的幸福注定短暂。他们的孩子哈姆奈特,为了让妹妹活下去,用最纯粹的爱,将自己献祭给了瘟疫。
悲剧之后,是两种无法共通的哀悼。
艾格尼丝被留在原地,任由丧子之痛的潮水将自己彻底淹没;而未来的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则选择了逃离。他带着无法言说的愧疚与伤痛回到伦敦,将这股撕心裂肺的情感,炼化成了他笔下最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
当艾格尼丝终于坐在台下,看着舞台上那个与她儿子同名的丹麦王子时,起初她无法理解,这部充斥着王子、复仇与宫廷阴谋的戏剧,与自己死去的儿子究竟有何关联。
但渐渐地,她在那个年轻王子的忧郁、迷茫与决绝中,看到了自己儿子身上的善良、智慧与勇气。戏剧与现实的边界开始模糊,她沉浸于平行时空之中的另一种可能。
当莎士比亚扮演的鬼魂父亲登场,隔着时空与生死的界限,说出那些痛彻心扉的台词时,戏剧的伪装被彻底撕碎------那不是表演,那是一个父亲迟到了数年的痛苦、希冀与真情。
舞台上,哈姆雷特完成复仇,毒酒发作,痛苦地跪倒。
在这极致的寂静中,艾格尼丝失神地向他伸出了手。她想握住他,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即使没有人逃得过死亡,我也会在你身边。
奇迹般地,她身边的一位观众,也伸出了手,然后是另一个,再一个……直到千万只观众的手,汇成了一片共同悼亡的海洋,涌向那个在舞台上濒死的男孩。
悲悯与克制,哀恸与笃定,凝结于此一瞬。
爱,在一瞬间的坍缩里,微妙地贴近了永恒。
他不再是母亲一个人的孩子。
剧场里每一个失去过什么的人,都在伸手,去共同托举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孩子。
他将在艺术的舞台上,千万次地死去,又千万次地重生。
垂世不朽。
所有的政权和国家终会被颠覆,凡人如你我更只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短暂的爱、失落与心碎,终将被时间遗忘。
但是艺术不同,艺术不朽。或许它无法与死神抗衡,却用墨水为之加冕,使其用另一种方式获得永生。这也是对哀恸之人的一个承诺:你所珍视的一切,终有回响。
赵婷导演的《哈姆奈特》,便是这回响本身。
她并未试图治愈,因为她深知有些伤口永不愈合。她做的,是为我们所有无处安放的哀悼,建造了一座临时的神殿;她做的,是捧着一颗颗破碎的心,告诉我们如何与失去共存。
浩瀚的共情过后,我们或许依然破碎,却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