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所有的现在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的文青看到伍迪艾伦都会想大喊一句:天哪,这简直就是我 !
文艺青年的世间代理人,但实质上还是最爱自己。始终是自我中心宗教的修士,永远在抱怨周围的一切,过着双脚离地的生活,飘飘然。
贬低自己所不了解的一切,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可以卖弄知识的狂徒,最好为人师的同时,最无法接受他人的好为人师。
哪怕事情变得有一点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能够对此大放厥词,全盘否定,不觉得很像在地上撒泼打滚的孩子吗 ?
我讨厌这样的具象代表,是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过去自己的样子,与其说我讨厌这类人群,倒不如说我讨厌的是曾经的自己
我讨厌这样的人,是因为他从来不真诚,从头到尾都不敢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活,永远自视甚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从来不肯直面自己的丑陋,而是转而操控所有人成为自己情绪晴雨表的奴隶。
对他们而言,自视甚高是他们生活的唯一自尊心。所以他们在希望亲密关系的另一方提升的同时,又害怕着对方的提升,害怕被超越,害怕失去自己那可悲的优越感。因为他们自己在大放厥词的同时,又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所以只能丑陋地限制着安妮的聚会,转而再去看一遍四个小时的老电影。
所以当这样的艾尔维辛格遇上安妮霍尔后,只会给两个人都带来灾难:对艾尔维而言,起始于生理冲动见色起意的交往对象,将会在他们之间不断地精神断层中消磨掉爱恋,说不上话;对安妮而言,她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去去迎合一个人的爱会这么疲惫,不断上课学习、看她不感兴趣的书,甚至还会出现对方的前后矛盾——叫她去上课的人反对她去上课,叫她去勇敢歌唱的人反对她去唱歌。
究其本质,起始于荷尔蒙冲动的寂寞作祟者们,在各自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的极大差异面前,终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但这又能说是谁的错呢?大家都只是把这一切错认为爱情的可怜人罢了。哎,爱情。
—为什么你们如此和睦?
—因为我浅薄空洞,而他也一样
打破第四面墙和双线心理医生的片段很有趣。
为什么你们如此和睦?因为我浅薄空洞,而他也一样。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手持影像与病态社会与ky的蠢货
我实在是太喜欢这种手持dv记录的噪点画面,拉回千禧年的影像质感,生活化伪纪录片式的自然切片,天然地就和忧伤划不开界限。直到影片步入尾声,从手持dv的vlog视角转为学校监控的闭路画面时,观众的情感才真正开始复杂起来:影片中寄托感情的 ...
“母亲”永远不会改变
第一次看伯格曼的影片,恨不得打六星能完完全全感受到导演的童年折射,教科书上所讲伯格曼灰暗严苛的教会家庭时光是他横跨一生无法抹去的阴冷底色。iva这个角色的不自然感从母亲到来之时变愈发浓烈:驼背的女儿,高个子却显得矮小,在自己家却显得 ...
cult 与新浪潮
同样的黑白,同样的法语,同样的跳切。看到这部电影我才猛然意识到,新浪潮的技法用来拍 cult 片简直是再契合不过了。到底是因为伪纪录片风格与新浪潮产生共鸣?还是因为适用于 cult 的技法与新浪潮产生共鸣?又或者说新浪潮本身就是一种 ...
爱在三部曲与当下的“情绪价值”爱情
十八年前我们相遇。九年前我们再次相遇。九年后我们有了家庭和两个女儿。于是在如同十八年前、九年前那样随意漫步,恣意聊天的一个午后,在希腊的河边,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在朋友准备的豪华酒店里,在意乱情迷的前戏中,争吵爆发了——一切戛然而止。 ...
男性职业电影下的女性角色缺位
关于现阶段的林木工人片子,势必就是充满着男性视角叙事的,因为很简单的原因:没有女性伐木工人。所以尝试从巨幅男性视角的电影里寻找女性叙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自讨没趣。其实说到底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关键并不是女性权利单方面的缺失,而是女性 ...